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任何社会在恋爱婚姻方面都是良莠掺杂的。也有一部分人对爱情
不够严肃,朝秦暮楚。《诗经》中的弃妇诗便是很好的说明。这些弃妇诗表
明,妇女在当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当时的社会是
以男子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社会。需要说明的是,弃妇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贵
族阶层,还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被遗弃的妻子往往苦口婆心地挽留其夫,
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为此不惜委曲求全,即使这样也往往白费苦心。这类作
品主要有《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氓》、《邶风·遵大路》和《小
雅·谷风》等。在众多弃妇诗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恐怕莫过于《卫风·氓》
了。这不仅因为作者对弃妇不幸遭遇的描写催人泪下,而且更因为该妇女在
遭抛弃时所表现出的敢于面对现实的气魄值得敬佩。她不是苦苦哀求,而是
痛定思痛,悔恨自己找错了人,即使分手也没什么了不起:“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位弃妇从自己的的痛
苦经历中认识到了在婚姻方面的男女不平等,因此警告妇女同胞千万不要与
男人们纠缠在一起: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总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说涉及了爱情可能发生事情的方方面面,
它们不仅在文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还是研究社会史及风俗史等的重
要史料。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古往今来的研究者甚众,甚至已
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诗学。值得高兴的是,《诗经》研究在中国已取得
较为突出的成绩,专著和专论可谓俯拾皆是。完全有理由相信,《诗经》研
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果。
… Page 107…
五、古印度的吠陀文学
古代印度这一概念应当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它是对这一地区各个部落
和国家的统称,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其地
皆属古代印度范围。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印度的记载,汉代的典籍把印度称为
“天竺”或“身毒”。“印度”这一名称得自唐代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
域记》中首次把它译为“印度”,并阐明理由:“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
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
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代印度就有居民居住。到公元前2500—前1750年,
印度河流域已出现城市化的文明,出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座规模较
大的中心城市。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今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
右岸;哈拉巴城址则位于今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支流拉维河的左岸。每座城市
的周长约有4。8公里,皆由卫城和下城 (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的中心
建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其中包括会议厅、粮仓和大浴池,下城的居民区街
道整齐,布局合理。两座城市都拥有严密的防御系统和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这表明其文明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具虽然还使用一些石制工
具,但青铜器具已大量出现。制陶和纺织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最值得一提
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作为文明时代重要标志的文字,它们刻在2000多枚印章
上及一些陶器和金属制品上。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这一文化开始衰毁,各
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印度河流域的这一早期文化最终消失。关于
这一古老文明毁灭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传统上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为外族入侵说,认为文明为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所毁;其二为自然灾害说,
认为该文明系毁于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及地震等。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大批地从
西北方侵入南亚次大陆。“雅利安”意为“高贵的”,是这些入侵者的自称。
公元前1500—前900年,雅利安人居住在印度河和恒河上游,以游牧为主,
在这一时代的末期,他们才学会农业,并定居下来。这时的雅利安人已进入
到青铜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雅利安人沿恒河流域东移,占领了整
个恒河流域,其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同
时手工业和贸易也发展很快。
吠陀本集反映了雅利安人社会发展的状况。“吠陀”原意是“知识”或
“学问”之意,是雅利安人的圣书,本为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
和咒语的汇编。吠陀本集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本集》(简称《梨俱吠陀》)、
《沙摩吠陀本集》(简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本集》(简称《耶柔
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本集》(简称《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
陀》最为古老,其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200—前1000年,其中的一些诗
句年代可能更早;《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的编纂年
代大约为公元前1000—前800年。除了这四部吠陀本集外,吠陀文献还包括
解释、阐发 《吠陀》的诸《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梵书》
最初仅为口头流传,后来才形成为文字,其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800—前
600年。《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通常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
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及诸梵书所反映的时代通常称为“后
… Page 108…
期吠陀时代”。
以上四部吠陀本集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文献,它们是用吠陀语写成,采用
的体裁是诗歌体。诸梵书所用的语言是由吠陀语演变而成的古梵语,采用的
文体是散文体。《梨俱吠陀》分10卷,共包括1028首诗,每首诗长短不一,
长者有58节诗,而短者只有一节。《沙摩吠陀》实际上是一部歌曲集,共包
括1875节诗,其中大部分选自《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又分为《黑耶柔
吠陀》和《白耶柔吠陀》两种。前者要比后者早,后者是从前者分离出来的。
《白耶柔吠陀》只包含祈祷词,而《黑耶柔吠陀》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关于祭
祀仪式的讨论。 《阿闼婆吠陀》20卷,共含731首巫术诗。
传统上的印度文学史都起于吠陀文学。印度古代文学通常被分为三个主
要时期:第一,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4世纪);第二,史诗时期(公
元前4世纪—公元3、4世纪);第三、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
世纪)。由于时间断限的界定,本书只涉及吠陀文学,即第一时期,后两个
时期的古印度文学将在紧接本书之后的《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中阐述。
1。神话传说
吠陀本集及梵书中记述了一些原始的神话,在《梨俱吠陀》中,就有33
位神,它们大部分为自然力的人格化,虽然这种拟人化还比较模糊。吠陀文
学中的神话大多支离破碎,很少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更谈不上什么系统性。
(1)洪水的传说
几乎世界上各个古代民族都有自己关于洪水的神话,如前面我们介绍过
的巴比伦人的大洪水的故事,以及古埃及人的洪水神话等。古印度人关于洪
水的传说记载于《百道梵书》中。《百道梵书》是诸《梵书》中最完备、最
系统的一种,其名称(百条道路)源于它是由100个讲章构成的。书中关于
①
洪水传说的情节大致如下 :
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先祖是14位摩奴。一天,人们像往常一样给一位
摩奴打来一盆洗手水,这位摩奴正准备洗手时,一条鱼跃至他手上。鱼对他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