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 (那不勒斯,1977 年)为一部非常详尽的研究,并附一切有关文
字的完整译文。又见R。W。L。吉索:《武则天的正统性》。
② 《大方等无想经》,载《大正新修大藏经》,卷12 第1107 页。
③ 关于这一事件的各种佛教和非佛教的记载有许多矛盾说法,见S。温斯坦在 《剑桥中国史》第4 卷中的论
述。
… Page 190…
周朝 (690—705年)
同时代的人并没有把周朝看成是唐朝延续性的截然中断。在705年唐代
中兴的一份文告中,中宗在谈及武后时说:“亶聪成德,濬哲应期,用初九
①
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 在同一文献中,他继续争辩说,实际上没有发生
变化,她恢复了唐的基本政策,在促进教育,兴建学校寺庙,量才录用官员,
主持许多文学和历史汇编,重新宽恕那些使她受蒙骗而被酷吏迫害的人等方
面,不过在为李氏宗族工作,如此的赞扬竟出自武后长期剥夺其继位权的人
之口,这件事本身是惊人的;但更加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对待这次篡位的“官
方路线”。只是在这个世纪,更具体地说,根据陈寅恪最初提出的假设,周
朝不仅代表了一种政治变化,而且代表了一种意义重大的社会革命;从此以
②
后历史学家才开始改变传统的观点。当前中国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武后
是被剥削阶级反对唐代社会中的贵族和地主分子的斗士,而日本的历史学家
近来则设法认定有一个“新兴”阶级,武后企图取得它的支持,以代替不能
①
宽恕的传统贵族的支持。但在关于唐代史料性质的几大问题得到解决以前,
有关社会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论题必然是得不出结论的。
在唐室诸王之乱失败后,周代的改朝换代进程进行得很顺利,没有遭到
反对。武后迅速制定了新王朝的行政细则并定都洛阳。早在7世纪60年代,
她和高宗已在一份诏书中认定洛阳在交通和供应方面优于长安;而中国的经
②
济中心向南面和东面的逐渐转移从此又加强了这些优势。当武后选洛阳为都
时,她一定意识到自己与唐都及那些已调到那里任职的忠于唐朝的氏族断绝
关系的好处。作为安全的额外措施,据说她从关中的长安周围地区迁移十万
③
户去充实该城。有才能的官员像徐有功、狄仁杰和李昭德等人也来到新都,
正像《资治通鉴》在少见的一段赞扬文字中所解释的那样,这是因为“〔武
④
后〕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部分是由于这些官员
⑤
的影响,部分是由于“民心已定”,武后几乎立刻着手缓和恐怖统治。691
年,特务头子周兴被声名更为狼藉的副手来俊臣请去,要他或是供认曾参与
⑥
最近一次阴谋的事实,或是投入自己的瓮中。他被“逼供”后,在放逐途中
被以前一个受害者的家属所杀;次年,有850名他的仆从被审讯、判刑,并
在政治舞台上消失。武后表现出,她既能在以前满不在乎地支持这些酷吏,
也能在以后满不在乎地处理他们,但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她继续让来俊臣及
其党羽为她效劳。
不久,他们不是被武后而是被武后的长侄武承嗣所用;后者已被指定为
① 《全唐文》,卷17 第10 页。
②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1946 年),第14 页;重印于《陈寅恪先生论集》(台北,1971
年),第120 页以下。
① 近来中国历史学家中发生了一次论战,从中反映了吴泽、袁英光和齐陈骏之间的分歧,砺波护的 《隋之
貌阅及唐初之食实封》 (载《东方学报》〔京都〕,37 〔1966 年〕,第154—156 页)对之进行了讨论。
② 全汉升的 《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1946 年)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
③ 《册府元龟》,卷486 第33 页。
④ 《资治通鉴》,卷205 第6478 页。
⑤ 《资治通鉴》,卷205 第6485 页。
⑥ 《资治通鉴》,卷204 第6472 页;菲茨杰拉德:《武后》,第137—138 页。
… Page 191…
①
武后之父的后嗣。他与更加狡猾的堂兄弟武三思一起约在 670年已来到京
师,但在高宗死前一直不引人注意。从高宗去世起,他已成为劝进者中最坚
定的人,显然他把自己看作是他姑母的继承人。武家的势力迅速发展;在新
王朝的最初几年,由于武氏中的几个成员被授予高级文武官职,所有的成员
②
都被封为王和得到实封,他们都牢固地树立了最有力的地位。在691年,虽
然睿宗保留了皇嗣的头衔,但武承嗣却信心十足地发起了一场要求宣布他自
己为太子的请愿。
整个朝廷陷入一片争吵声中。武后对她侄儿的请求表现得很惊奇,所以
在朝廷广泛征求意见。有的人大胆直言反对武承嗣;但其中大部分人遭到流
放,甚或死于他的心腹来俊臣之手。唐皇室利益最重要的维护者是李昭德,
他是从小士绅通过科举考试发迹的另一种“新”型官员;此人是如此刚直不
③
阿,以致一次他把一名其绣袍违背了节约规定的官员鞭笞至死。692年,他
成功地使武后相信让她家属拥权过重的危险性;不到一周,她剥夺了其中三
人——包括武承嗣——的一切政治权力。当她侄儿怒冲冲地前来抗议和污蔑
李昭德时,她平静地对他说:“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④事情到此结束,但只是暂时的。如果说这一次武后对她家属抱敌视态度,但
其他几次她的态度又迥然不同,竟让他们在公开典礼中作她的助手,还命他
们统带她的几支大军。为了防止出现睿宗被指定为她的继承人的猜想,她小
心翼翼地惩办了那些与他关系过于密切的人;693年,她放肆地害死了他的
两名宠妃。其中一人就是未来的玄宗之母。
对她的这种行为可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武后确实被自己的氏族和诸子
争夺继位权之事弄得焦头烂额。结果,狄仁杰的论点——集中在母子纽带和
有朝一日她需要后嗣的祭祀两方面——才使相持的形势有利于她的长子。但
第二种解释同样可以讲得通。她把决定拖延至698年,因为继位问题是平衡
和分裂大臣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很有价值的手段。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它只能被视作武后整个执政期间表现的政治技巧的
一个方面。她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对宰相们的皇权,在这方面她是十分成功的。
宰相在唐王朝开始时被授予中央三省首脑的职位。它逐渐也被授予其他高级
①
官员,所以宰相的人数可从3—15人不等。他们的职责范围是辅弼天子,指
②
导官员和掌管政务,从而使宰相成为最重要的官员。到7世纪中期,已经出
现触犯帝权的强烈的集团意识、主动性和愿望的种种迹象;这些特征明显地
表现在围绕废黜高宗第一个皇后的争论方面。太宗没有大力反对这一倾向,
似乎常常只把自己看作是群臣之首,因此儒家的历史学家从此就对“贞观之
治”大加歌颂。这些历史学家之蔑视武后,既是由于她使用了独断专行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