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高祖在战火纷飞的内战中要重建一个能行之有效的中央政府,必然会
遇到很大的困难。例如,在公元617年唐军攻克隋都的时候,纸张极为紧缺,
③
官吏们只得利用以前隋朝和北周的文卷的反面来书写。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
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在
最初,很难吸引适当的人选来政府供职,这一迹象表明,许多人怀疑唐军能
撑持多久,所以宁可等到内战形势更明朗的时候。但是当唐王朝逐步扩大的
领土统治权显示了它的军事力量,恢复了它的财政地位并渐渐获得民众信任
的时候,这些困难就逐渐被克服了。
唐朝中央政府的基本结构承袭了隋代所用的三省制度。这个制度包括门
下省和作为决策及顾问机构的内书省 (后来改名中书省)以及作为主要执行
机构的尚书省。隋朝覆灭以后,这三省的组织形式尚未达到后来那样精确分
明的程度,它所属的各官署的职权常常是重床叠屋,或者未予严格划分。在
高祖统治的初期,这个体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导致了行政混乱,高祖
有时得亲自颁布诏令,而不是经过正常的官署渠道办理和发布。可是,三省
制度逐步被合理化,在唐太宗中叶,每一省的职能都得到明确的分工:中书
省知制诰;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尚书省及其六部则负责施行。①
唐高祖时代的中央文官体制比起唐代后来的规模来说是很小的,它在最
高层相对地说也是不拘礼仪的,这反映了皇帝本人及其所任命的官吏之间出
① 《资治通鉴》,卷186 第5834 页。
② 《旧唐书》,卷57 第2293—2294 页;《资治通鉴》,卷187 第5861—5862 页。
③ 《唐会要》,卷56 第961 页。
① 见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载《新亚学报》,3。1 (1957 年),第39—41 页。
… Page 110…
身大致相仿。因为高祖在建立新朝代的过程中还感到把握不大,因此他任命
的行政班子都是最信得过的人:他的密友;太原起事和攻占隋都中的他的老
臣宿卫;他的亲朋故旧。高祖的12名宰相中,不少于8人都同隋室或唐室有
② ③
姻亲关系。 高祖的很多最高层文武官员都是他的太原军事幕僚中的旧部。
事实上,唐高祖的中央高级官员不外乎由下列三种人组成:他们作为隋朝的
官吏,有老经验;或者是北周、北齐或隋代官吏的子孙;或者是以前各朝代
皇室的遗裔。因此,唐王朝的秉政对以前各朝各代的统治精英集团没有形成
重大的挑战,更不能说它是一次社会革命。①
唐高祖的朝政被很少数高级顾问所把持,其中大多数人的出身与唐王朝
创建者相同,并且在他的叛乱初期诸阶段和他有牵连。不庸置疑,他的朝臣
②
中最有权势的人物是裴寂(公元569—628年)。裴寂原为前朝一个刺史的
儿子,幼孤,被其兄抚养长大。他在隋炀帝手下任过许多职务,最后做了晋
阳宫副监,唐高祖便是在这里起事的。裴寂在唐王朝建立的最初阶段中提供
了宝贵的帮助,他所得的酬劳也甚为可观。高祖登基以后,他被任命为右仆
射,知政事;终高祖统治之世未尝去职。但他没有什么将才,在绥靖战争中
③
经常吃大败仗。但是,高祖厚待裴寂,视之为个人至交,经常给与各种赏赐,
甚至在视朝时引与同坐。这种个人联系又因高祖之第六子纳裴寂之女而更加
牢固。
④
朝中另一位大权势人物是萧瑀 (公元575—648年)。他是后梁明帝之
子、隋炀帝皇后之弟,在隋代历任很多官职,隋炀帝当太子时授太子有千牛
之职。隋朝末年,他任职于西北诸州镇,曾在此地抗击过甘肃叛乱者薛举。
高祖攻取隋都以后,萧瑀纳土来降,被酬以殊勋。从公元618年至623年,
他先是内书令,而后又与裴寂同为尚书省仆射。萧瑀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行政
官员,对同僚持严厉批评态度,总是苛求于人,被许多朝臣所厌恶和惮服。
但是,唐高祖很重视他,重用他,让他和裴寂一起制定了于公元624年颁布
的行政法。
①
第三位大臣是命运不济的刘文静(公元568—619年),他在高祖治下
或许有同样显著的功业。他是太原起事的坚决支持者和定策人之一;在唐高
祖第一次组织政府时,他任门下省纳言 (侍中)和宰相。可是,在公元618
—619年的多次绥靖战役中,刘文静证明善于带兵,结果他和裴寂之间产生
了个人恩怨。唐高祖认为这是对他的政权的不忠,于是采纳了裴寂之言,即
② 见筑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研究》(大阪,1967 年),第29 页。对高祖及其子女婚姻关系的异常
详尽的研究,又可见布目潮风: 《隋唐史研究》,第314—367 页。
③ 见布目潮风:《唐朝创业期的一个考察》,载《东洋史研究》,25。1 (1966 年),第3—15 页。此文重
印于《隋唐史研究》,第154—167 页。
① 见布目潮风:《唐朝创业期的一个考察》;筑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5—33 页。又见《剑
桥中国史》第4 卷中池田温所写的一章;崔瑞德:《唐代统治》阶级的组成》,载芮沃寿与崔瑞德编:《对
唐代的透视》 (纽黑文,1973 年),第47—84 页;韦克斯勒;《初唐政府中的宗派主义》,载《对唐代
的透视》,第105 页。
② 传记见 《旧唐书》,卷57 第2285—2289 页;《新唐书》,卷88 第3736—3739 页。
③ 见《资治通鉴》,卷187 第5867 页;司马光干脆称他为懦夫。
④ 传记见 《旧唐书》,卷63 第2398—2404 页;《新唐书》,卷101 第3949—3952 页。
① 传记见 《旧唐书》,卷57 第2289—2294 页;《新唐书》,卷88 第3733—3736 页。
… Page 111…
应该把他作为对唐王朝潜在的危险而清除掉。刘文静在公元619年阴历九月
被处决,这一事件几乎从最初起就引起所有历史学家对高祖的批评,认为他
偏听偏信了不实之词,对恩信诸臣没有一碗水端平。
②
陈叔达(公元635年卒)本是南朝陈宣帝 (公元569—582年在位)之
第十六子,在隋炀帝时曾任门下省给事中,后被外放。在唐军进攻隋都时他
参加了唐军,成为唐高祖的幕宾。从公元619至626年,他又历任门下省纳
言和宰相之职;虽然对他的政治作用不太清楚,但显然这是高祖推行政策用
心良苦的一个例子,即他要在最高层职位上尽量容纳各主要地区的代表性人
物。陈叔达似乎广为庇护了愿意投效唐朝政府的南方文学之士。
③
隋室成员杨恭仁 曾率领隋军镇压过杨玄感叛乱。他是一丝不苟的一位诚
实正直的官吏,与炀帝朝中大臣不合,因而被派往河南去镇压盗匪。他被打
败,便逃往江都,接受了弑君者宇文化及的任命。杨恭仁在河北作战时被一
交战的叛乱领袖逮住,后者把他送往长安以示投效之意。唐高祖对他非常好,
封他为公,从公元619—623年任他为纳言,此后三年又做了内书令。因此,
他从619年至626年是当然的宰相。他在朝中以行乎中庸见称,是一位秉性
温厚、不贪财贿、一丝不苟的人物。但是重要的是,他体现了隋政权的延续
性。这一点因下面的事实而更加突出:继任他为纳言的是隋炀帝朝中的两位
①
大臣,即一为裴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