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 雪域桃源
天涯煮酒: cache。tianya/publicforum/content/no05/1/113393。shtml
第一部 栉风沐雨
自序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亲人与朋友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彻照出人间的善恶,使人能够鉴古知今。
自夏朝以来,在东方神州,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接踵迭兴,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对于很多王朝的往事都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如今,中国人一提到汉朝,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煌煌盛世的汉文帝、汉景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还有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卫青,“不破匈奴,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以及“簇没石棱中”飞将军李广……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功业显赫的西汉、群雄并起的三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东汉。虽然它也曾同样叱咤风云、盛极一时。然而,如今它却默默无闻,寂寞地沉睡在浩瀚的史籍当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汉皇帝大多是幼年即位,政归太后,外戚秉政、宦官专权、权臣作乱、军阀割据、流民造反,几乎集所有王朝曾有的弊政乱象于一身。从表面上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太后、皇帝、宦官之间蛇撕鼠咬,纵横捭阖,血溅宫闱。权臣、军阀、朝臣彼此狼争虎斗,黎民百姓横遭涂炭,尸横遍野。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东汉除了早期的如刘秀、刘庄、刘炟等三人在位期间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认为这是一个混乱不堪、民不聊生的时代。
这些是事实,但是并不是全部。东汉也曾辉煌过,也有过它的黄金时代。它的开国之君―――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他名为西汉宗室,实为南阳布衣。为了反抗王莽暴政,拔剑而起,骑牛上阵,奋举义兵于南阳舂陵。他率领“云台二十八将”,经历了千难万险,血战整整十五年。他战昆阳,抚慰河北,声威初起。诛王郎,扫赤眉,擒张步,灭隗嚣,驱卢芳,平公孙述。他不辞劳苦,栉风沐雨,辛劳半生,终于光复了大汉天下。著名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感慨地写道:“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 事实上,他名为“中兴之主”,实属“开创之君”,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对于刘秀的恢廓大度,英明神武,他佩服不已,甚至赞叹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在他看来,刘秀应该是三代以来当之无愧的第一明君。
刘秀统一天下之后,终于抚平了战争疮痍,初步实现了天下太平。光武中兴,明章嗣轨。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在位期间,国势日益强盛。在四代人治理之下,东汉王朝在接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对内治臻政善,道德淳美。对外则刚柔并济,怀柔迪化。窦宪北伐,燕然勒石,威扬西域。至此,漠北地空,北边大患永定,通译四万。诚然,就综合国力而言,东汉的功业的确比不上西汉,但是,东汉前期确实存在过一段“太平盛世”时期,却是不能否认的。
这一时期,虽然短暂,却是东汉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当是时,抬眼遥望,北边塞上,牛羊被野,烽烟不起。中原沃土,耆老安居,民不知兵。美哉“明章盛世”,不让“文景”,媲美“贞观”!
如斯盛世,也曾让班固、范晔、司马光等史学家们由衷地赞叹,称赞它政风淳善、民德淳朴,庶近尧舜之治,几近“三代”之美。
在传统史学家的眼中,东汉的“民德”,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近代梁启超先生也在《论私德》一文中指出:“东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光武帝刘秀与老祖宗刘邦轻视、侮辱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是,他以身作则,推行道德教化。他为人温厚,善待功臣,在历史上口碑极佳。为政宽和,扶弱压强,体恤民力。另外,他推崇儒学,尊重知识分子。这些善政,如同春风化雨,恩泽百年。
正是在刘秀这位“君子皇帝”为榜样的带动之下,在一百九十五年的时间里,道德高士层出不穷。“尚气节,崇廉耻”成为社会道德观的主流。到了中后期,在朝的名臣、在野的清流之士议论朝政得失,抨击邪恶,居然成为延续国家生存的重要支撑力量。
当时,因制度性的缺陷形成的宦官、外戚等邪恶势力,气焰嚣张,为非作歹,祸害天下。这些名士们同仇敌忾,将个人生死、宗族安危置之度外,与邪恶奸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无论是与梁冀等外戚势力殊死搏斗、杀身成仁的李固、杜乔,还是身列大宦官头子曹节、王甫“党锢”黑名单中的诸人,如:窦武、刘淑、陈蕃、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他们主持正义,与宦竖不共戴天,舍生取义,正气凛然,真是千秋可称!一幕幕悲喜剧,一阵阵血雨腥风,一处处悲欢离合,一抹抹血色残阳。上演了无数慷慨激越、动人心魄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震铄千古的动人乐章。
尤其是李固、杜乔二人之死,可谓是“重于泰山”。为了朝廷安危,为了天下苍生,他们宁可选择与邪恶势力同归于尽!笔者每读《后汉书》至于《李杜列传》,无不抚卷叹息。正如范晔评价的那样:“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
由于能力的局限以及复杂因素的制约,李固、陈蕃他们的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他们已经竭尽了全力,尽到了他们应尽的时代义务。暴政固然可以消灭李固、陈蕃的肉体,却无法摧毁他们的精神。他们疾恶如仇的品格,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正义而不惜“杀身成仁”的气魄,却是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虽然,李固、陈蕃无法根除外戚、宦官等毒瘤在帝国的体内孳生、壮大,他们却能够用切实行动来威慑邪恶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强大精神,犹如一座座活着的丰碑,足以令贼人望而生畏。事实上,他们的存在,也对邪恶势力起到了巨大的牵制、遏制作用。《后汉书》的范晔感喟道:“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最终,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汉王朝,在统治了华夏大地一百九十五年之后,还是在内忧外患困扰之下,分崩离析,轰然坍塌了。
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书斋中,静静地审读历史,默默地思索现实,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未来。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代王朝的或盛或衰,时治时乱,合久则分,分久则合,看似纷乱繁芜,然而,就本质而言,都不过是往事的往复循环而已。
有人也许会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永远无法还原,后人不会知道。”是的,真实的历史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可以了解大致的真相。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了解真实,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于真实。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人一直不懈追求的。
笔者著此书之本意在于: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重拾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想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士人君子,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什么才是民族的精神!
据说,当年刘知几在苦心写完名作《史通》之后,曲高和寡,几至无人问津。愤懑之下,他在《内篇。自叙》中叹息道:“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纪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千载幽思,有我心和之。刘公之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雪域桃源谨自序于桃源堂
戊子春二月庚戌(初四)日
(西元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一日)
引子
(一)原陵揽胜
在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有一座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的陵园。在这里,数不清的千年古柏拔地而起,苍翠阴郁,显得庄严肃穆。
这就是原陵―――一代明君光武帝刘秀的长眠之地。在当地,“原陵”这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如果外地的游人打听,当地人总是会自豪而又亲切地说:“您(恁)说的是‘刘秀坟’儿吧?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