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航业公司,资本巨大,均属华侨投资,情况不详。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在本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1917 年创办的张库汽车运输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公路运输公司,经营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运输业务。但公路运输业后来没有什么发展,到1922 年仅有公路1185 公里,主要行驶军公用车。
  银行业私营银行在这时期有了迅速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全国有银行15 家,私营者屈指可数。但从1912 至1920 年,全国共开设银行133 家,大都属私营。其间停歇者也多,至1920 年实存97 家。全国银行的资本额,也由1912 年的2712 万元增至1920 年的8782 万元,增加2。2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5。8%,较民族工业的增长要快得多。这里所说的私营银行,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银行集团。
  “北四行”指盐业、金城、大陆、中南四个银行。除中南总行设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总行均设在天津,故称“北四行”。由吴鼎昌任总经理的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 年,资本额500 万元。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 年,资本额200 万元,由周作民任总经理。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 年,资本额100 万元,钱新之任董事长。中南银行是南洋华侨黄奕柱创办的,资本额500 万元,1921年开业,由胡笔江任总经理。1923 年四行组织联合准备库发行中南钞票。“南三行”指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后分出了官股,商股改称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三行的总行后都设在上海,故称“南三行”。南三行并无联合组织,但业务往来密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创办人陈光甫,自任总经理。他的经营方针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陈光甫善于经营,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
  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还有被称为“宁波帮”的中国通商银行和四明银行;天津还有被称为“安徽帮”的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内有官股)。四川的聚兴诚银行也创立于这一时期。随着银行的发展,银行业的同业组织也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虽有很大发展,但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力量还远不能和外商银行相抗衡。
  商业民族资本工业、运输业和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给民族资本商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兴盛。这一时期,市场上国内生产的商品(土货)和进口商品(洋货)的交易量都是持续增长的。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估算,1920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是69。36 亿元,这是下限,上限是92。46 亿元,即1920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约为70—90 亿元①。其中民族商业资本估值,1913 年为16。62 亿元,1920 年为23 亿元②。
  棉布商业:这一时期,各地棉布商户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为例,1913 年棉布商估计有二三百家,1919 年棉布商业会员户数发展为514 家,1920 年倒闭不少,1921 年实存451 家。其中棉布批发商数已超过零售店数。上海的棉布零售店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1920 年有142 家。上海最大的棉布零售店协大祥成立于1912 年,资本1。2万两,在一战期间营业蒸蒸日上,连年盈余,到1922 年的十年半时间,共获纯利16。58 万余两,为原始资本的13。8 倍③。1920 年前后,汉口有棉布批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第996—998 页。
  ②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第1037、1043、1065、1074 页。
  ③ 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市棉布商业》,1979 年版,第56、135 页。发商30 余户,零售店188 户。西安1918 年有棉布商160 户。广州1914 年估计有棉布批零商192 户。④五金商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钢铁五金紧缺,价格猛涨,五金商业普遍繁荣。上海的五金字号一般盈余都以10 万计,多的达几十万。1918 年与1914 年比较,上海整个五金行业年营业额,由1062 万两增至5076 万两,资金由不到300 万两增至3349 万两。1918 年一战结束后,进口迅速回升。到1920 年,市场趋于饱和,有少数闭歇者,多数仍因战时盈利而持续发展起来。百货商业: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综合型百货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商业发展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甲午战争后,进口洋百货大幅度增长。洋针、毛线、毛巾、手帕、钟表、肥皂、香水脂粉七类商品的进口值,由1894 年的144 万关两增至1919 年的1197 万关两,增长7。3倍。一战期间进口洋百货曾一度减少,而国内搪瓷品、铝制品、橡胶制品、民用电器、罐头食品等轻工业于此时创建,扩大了百货商业的货源,有利于百货商业的发展。这时期,百货商业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创建。马应彪集资2。5 万港元,于1900 年在香港创设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 年又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 层楼的大商场,经营商品1 万多种,还附设酒楼、娱乐场等。1919 年起港、穗、沪三地先施公司实行合并,由香港总公司统一调度,资本共700 万港元。郭乐、郭泉兄弟于1907 年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3 年开始筹建上海永安公司,资本200 万港元,1918 年开业。每天营业额达1 万余元,开业翌年营业额为455 万元,超过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后续开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为大观。
  商业行业多达一二百个,难能一一介绍。
  总观1912—1920 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推算估计,1894 年资本总额为11。3 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为2。1 亿多元,本国资本为9。2 亿多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4757 万元,占5%,民族资本为87592 万元,占95%。1911—1914 年①,资本总额为48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18 亿多元,本国资本近30 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5。2 亿多元,占17。5%,民族资本为24。7 亿多元,占82。5%。1920 年资本总额近72 亿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近24 亿元,本国资本48 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9 亿,占18。8%,民族资本为39 亿元,占81。2%。在1920 年39 亿元民族资本中,民族产业资本为5。8 亿元,民族商业资本23 亿元,民族金融资本10。2 亿元。
  从上述可见,1894—1920 年,我国资本总额增长了6。33 倍,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了11。18 倍,而本国资本仅增长了5。2 倍,也就是说外国在华④ 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第1003—1004 页。
  ① 官僚资本为1911 年,民族资本为1913 年,外国资本为1914 年。
  资本的增长速度比本国资本增长速度快。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增长了18。96 倍,而民族资本仅增长了4。46 倍,也就是说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比民族资本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从外资与华资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 年是19%比81%,1914 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有变化,到1920 年是33%比67%。再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 年是4%与77%;甲午战争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民族资本呈下降趋势,1911—1913 年是11%与51%;一战期间因外资减少,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均稍有增长,1920 年是13%与5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各个时期的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数大大高于外国在华资本数,那是因为本国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而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结果,这是产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表现。
  从产业即工业加交通运输业来考察,在1894—1920 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增长了24。6 倍,而中国产业资本只增长了18。5 倍。显然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的增长比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要快得多。在甲午战争前,本国产业资本已超过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2155 万元,其中外资是5406 万元,占44。5%,华资是6749 万元,占55。5%。这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努力发展新式工业的结果。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57万元,占39%;民族产业资本1992 万元,仅占16%。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1911—1914 年,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78673 万元,其中外资是1021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