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的精神思索。《园丁日记》透过栽种树木时与大自然搏斗的情景,把绿岛难友坚忍的生命毅力和为后人带来绿荫的美好梦想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抬红土记》记述雨后上山抬红土的艰辛劳动过程,传达的是作者对难友之间互帮互爱精神的一种感念;从《上山砍茅草》摔跤的经历,杨逵悟出的是“人,生在这世间,什么时候要摔倒,什么时候碰到严重的困难是说不定的”杨逵:《上山砍茅草》,收入《杨逵全集》第13卷(未定稿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709页。,所以,坚强的精神更成为人们战胜一切挫折和打击的支柱。《乌龟与兔子的赛跑》描写的虽是杨逵参加绿岛运动会的故事,但它所要张扬的则是杨逵追求的一种人生精神:
这一次五千公尺赛跑,我的成绩固然是倒数第一;但我并不灰心。在乌龟与兔子的赛跑当中,乌龟输了是天经地义,一点也不稀奇;但谁也不能断定,乌龟就没有迎头赶上的一天。
现在我敢说:五十几岁还不能算是老了,五十决不是人生的终结,我们还是有前途的。但这前途决不是叫天啊,神啊就可以赐给我们的,魔鬼也不能注定我们的命运。我们一定要经常磨炼,自强不息,有始有终,才能争得到。杨逵:《乌龟与兔子的赛跑》,收入《杨逵全集》第13卷(未定稿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704—705页。
事实上,身处逆境仍然不放弃人生追求,遭受厄运依旧怀有生命的期许,绿岛杨逵所依靠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未来前途的乐观信念。
走进《太太带来了好消息》、《我的小先生》、《怎样才能把一个家弄得好?》、《父子游泳赛》等散文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亲情,是活泼诙谐的乐观情趣。这种乐观向上的情怀与杨逵及其家人的生活困境形成鲜明对照,从中可看出赖以支撑他们走过人生坎坷曲折的精神柱石。《太太带来了好消息》表现杨逵入狱后陷入困顿的家庭是怎样在亲情爱心的相濡以沫中,团结拼搏,逐渐走出困境,终于步入生活坦途。杨逵这样描写太太带来的好消息:
好消息是我们家里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表现着协力一致与坚强奋斗的精神。就在六个人分为五个家的今天,大家的心越显得牢牢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无后顾之忧。
这个结合在一起的心,叫做爱。杨逵:《太太带来了好消息》,绿岛《新生月刊》,1956年4月号;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24页。
接下来,杨逵以欣喜有加的口吻,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了太太带来的好消息。在这个洋溢着自由、民主、快乐风气的家庭里,有着健康、明朗、活泼性格的太太,持家有方、自称全家“总经理”的长子资崩,勤劳能干、继任家中“副经理”的次子杨建,新近考入师范,曾任杨逵“小先生”的次女素绢,以及在哥哥入伍、姐姐上学之后,接任“管家婆”的么女杨碧,他们都以各自的拼搏和团结协力,共度困顿岁月,走出人生逆境。对于身陷囹圄、思念家人的杨逵来说,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消息让他振奋,于是他在文章结尾深情地写道:
太太带来给我的好消息,不是金钱财宝,也不是添丁发财,是太太以及儿女们的牛一般的体格,牛一般的克苦耐劳,与真实人性的爱——这爱充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头。
家是民族社会的基础,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它的结合力就是爱,它正是太太带来的最好消息。杨逵:《太太带来了好消息》,绿岛《新生月刊》,1956年4月号;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30页。
杨逵写于绿岛时期的散文,其中有二十余篇长于说理的文艺随笔。这些文章,或侧重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平凡生活中的哲理发现而见长;或执著于创作问题的言说,以广泛的文学关怀为特点。杨逵的新生笔记簿上有一组“写作漫谈”的文章,它由《谈写作》、《什么是好文章》、《文章的味道》、《文章的真实性》所组成,加之《文化战士》、《作者与读者》等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杨逵在狱中的文学思考,并深化了他所坚持的文艺观。在文学的作用、作家的良知以及文学理想的真实根基等方面,杨逵如是说:
文章是反映人生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活有个人的一面,也有社会的一面,这些结合在一起,唤起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忧郁与雄壮。杨逵:《什么是好文章?》,绿岛《新生活》壁报,1957年1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56页。
文章是精神的粮食,是用以传情达意的东西。写文章的人,应该先有什么意思与情感要传达,是主动的、带有指导启发作用的。因此,社会对作者的要求,总比厨师更严厉。要是作者没有良知,出卖劣货与毒品,将受到的谴责与批评也是更严厉的。杨逵:《文章的味道》,绿岛《新生活》壁报,1957年1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62页。
作者藉文艺的形式又常常要提示他的理想,要是他的所谓理想是沙上的楼阁,要到那里的路又是一条虹,一定也不能叫我们响往。固然间接的表现方法是有的,但一定要有实质的事物来印证才能叫人共感与共鸣。杨逵:《文章的真实性》,绿岛《新生活》壁报,1957年4月;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72页。
杨逵绿岛时期的文艺随笔写作,还特别注重来自民间的文学艺术资源的发掘,有关谚语、民歌、民谣、民舞、街头剧等话题开始大量进入杨逵的文艺思考视野,并引发他对于驶犁歌、捕渔歌、插秧歌、舞龙、弄狮、宋江阵等多种文化习俗和乡土艺术的童年记忆。这些民间素材,曾较多地运用在杨逵绿岛时期的戏剧创作,并在绿岛散文中不时涉及。
杨逵曾一连气写了三篇谈论谚语的文章,从谚语的由来与特性,到谚语的民间运用与流传,一一道来。在杨逵看来:
谚语是民众对某项事物看法的集约表现,个人的与偏差的看法,都不能成为谚语。杨逵:《谚语与时代》,绿岛“新生笔记簿”(1)上之手稿,发表于《台湾新生报》1976年10月15日;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290页。
谚语是我们民族伟大文化遗产之一,它用很通俗简洁的几个字,告诉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常常含有很深的哲理,给我们明快的解释。杨逵:《谈谚语》,绿岛“新生笔记簿”(1)上之手稿,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295页。
谚语要经过千千万万人的嘴来流传,也就必须要得到千千万万人的公认,才能传到我们耳朵来。宣传要是空虚的、没有道理、没有事实根据的,就得不到那么多人的公认传诵。言论统制只能够禁压那些公开的出版与演讲,绝不能封闭了千千万万张的嘴。同①。
不仅如此,杨逵还搜集了许多来自民间百姓的谚语,把它们用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解读。诸如,将“黄虎生在太平洋未升天牙痒痒”、“三年小反,五年大乱”、“王爷公无保庇害死苏有志”、“大本营发表输的总记在别人的账”这些谚语连贯起来,可以极其简洁而传神地勾勒出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线索,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性。而透过“穷则变、变则通”、“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有心打石石会萎”(穿的意思),无心做事半路废“这类谚语,杨逵特别强调的是谚语中那种集思广益、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并以此来作为一种人生励志。事实上,杨逵在绿岛时期的文艺性思考,已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