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三卷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 作者:石一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湾变成本国生产的原料市场与消费市场,以图工商权利的垄断;二是将台湾作为日本进一步南侵的前哨据点。日本政要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关于台湾岛域镇抚策》一文中说:“我们占领台湾之要旨,不外乎在于二端,即:一则以本岛作为将来展弘我版图于对岸之中国大陆及南洋群岛之根据地;二则在开拓本岛之富源,移植我工业制造,垄断工商权利。”转引自刘振鲁:《对日据时期灭种政策的剖析》,见《台湾文献》33卷1期。日人据台之后,最感头痛的,就是台湾岛上人心思汉,对祖国念念不能忘怀。为了实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目标,殖民当局强力推行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血缘联系的高压统治,企图让台湾人民变成没有祖国的、对异族侵略俯首帖耳的臣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的著者矢内原忠雄也曾指出,日本的台湾支配政策要害是在“把台湾从中国隔离起来,跟日本结合在一起”。始于日本占领台湾的资本主义移植,在台湾人民武装抗日运动的顽强抵抗下,前后历时七至十年始得以推行。1905年正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日本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自1895年6月设立台湾总督府以后,从此“总督府的独裁权力,特殊的警察统治和保甲制度,构成了日本殖民统治的三大支柱”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01页。)而创建及维持这一统治体制的法律基础,不外是赋予总督府广泛立法权限的“六三法”。 
  “六三法”正名为《关于在台湾实施法令之法律》,以《第六十三号法律》名义于1896年4月1日发布,是日本统治台湾的基本法。此法后来虽经四次修改和变动,但基本精神延续了整个日据时期。日据时期派往台湾的十九任总督中,自第一任至第七任,凡二十四年,皆由海军大将或中将担任,形成武官总督时代。总督有权公布命令或律令,有权统帅军队,有权处理关税、铁道、通信、专卖、监狱及财政等特殊行政事务,在台拥有一切独裁的权力。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是日据时期任职最久的总督。在1898年至1906年的八年间,儿玉源太郎与担任民政局长的后藤新平联手,导致了所谓民政统治的登台和“生物政治论”殖民政策的推行。比之急欲改变新殖民地上的异民族的本性,他们认为应以确立制度辅以积极建设为施政大纲。故改军部中心为民政部中心,对台湾的土地、人口、货币等资源实施调查。另一方面,他们先是根据“六三法”发布了《匪徒刑法令》,竭尽手段镇压台湾的抗日游击战;又于1902年春夏实行“土匪招降策”,威胁利诱抗日民众投降,遂设计诱骗杀戮大量义民。同时又特别强化了殖民地台湾特有的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以“糖饴与鞭”的手段树立了日本统治台湾的根基。 
  儿玉源太郎时期对台湾的重大影响,首推警察制度的强化。日据时期的台湾警察,实为“警察官吏”。除担负固有的警察事务外,同时行使辅助官吏的职责。其结果是警察直接充当人民命运的主宰,予以生杀予夺大权。按照当时台湾的编制,从州、厅、市、郡到街庄,全岛共有警察机构一千五百多处,警员一万八千余人,平均每一百六十名居民配备一名警察。这些日本警察以统治者自居,集军、警、政、教大权于一身,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压迫,被称为“草地皇帝”。儿玉源太郎还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保甲制度移植到台湾,并加以强化。1898年8月颁布的保甲条例《律令第二十一条》,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基础之一。保甲制度是根据街庄区域,以十家为一牌,牌设牌头;十牌为一甲,甲设甲长;又以十甲为一保,保设保正。其主要任务是协助警察检查来往人员,监视居民行动和缉捕罪犯,保甲内居民如有“违法”行为,历行连坐法。而保长、甲长、牌头皆不给薪俸。这实际上是强迫台湾人民自出经费,互相监视,来达到其“以台制台”的恶毒目的。 
  台湾经济的殖民地化过程,是从1905年以后正式开始的。日本殖民者为进一步榨取台湾而实施的实业“建设”,在儿玉源太郎时期开始有了整体的规划。为了推进日本资本主义入侵台湾的“基础工程”,日本殖民者早在1898年就公布了《台湾地籍令》和《土地调查规则》。1905年又公布了《土地登记规则》,把清代经历代移民辛勤开垦而所有权证明不完全的耕地,以及原住民部落公有的猎场和森林地没收为公有。在他们的巧取豪夺下,归殖民统治当局和日本财阀及私人占有者的土地,占台湾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八点五。与此同时,殖民当局还大力推行以台湾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及金融制度,把台湾纳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格局之中。 
  在经济生产方面,台湾作为物产富饶的宝岛,一向有着生产糖、米、茶、矿等物产的良好基础,日本殖民者意欲通过对它的掠夺性开发建设,从而把台湾作为自己的粮食和原料的供应地,并为日本工业生产品开辟消费市场。诸如,日本政府一向将糖视为台湾最珍贵的资源,1900年成立“台湾制糖株式会社”,1901年设总督府垦丘局出张所于台南,并在大目降,也就是杨逵的家乡一带设置糖业试验场;1902年公布临时台湾糖务局官制及有关糖业奖励规则,大力发展糖业帝国主义的殖民经济形态。“仅仅四五十年之间,完全在台湾养大的这个庞大的日本糖业资本,在日本资本主义的地位只次于纺织资本的。”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12月版,第47页。然而,日本制糖会社的发展,却是建立在对台湾蔗农的残酷剥夺上。正如日本学者矢内原忠雄所说:“台湾蔗农之穷困,产生台湾制糖会社之隆盛。”矢内原忠雄语,转引自王诗琅:《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12月版,第47页。 
  为了从精神上奴役台湾人民,日本殖民者还大力推行差别教育制度。儿玉源太郎就曾说道: 
   
  教育一日亦不可付之忽诸。然而亦不可漫然导入文明潮流,养成趋向权利义务论之风气,应使新附之民不致陷于前例之弊害。同①,第54页。 
   
  上述教育思想,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奴化教育”。日本殖民当局把台湾的初等学校分为小学校、公学校和教育所,实施差别化的三元教育体系。小学校师资力量与条件设备最好,专收日本学童;公学校师资和设备都很差,专收台湾学童;教育所则由警察担任教学,根本谈不上什么设备,专收“蕃族”儿童,实施“管制”教育。日人子弟就读的小学校课程与日本本土相同,台湾子弟就读的公学校课程则是殖民当局所刻意改编,并在内容精神上搞奴化教育。所有初等学校的教学全部使用日语(称为“国语”),禁读汉文,并且通过修身、历史等课程对台湾学生灌输日本国体观念。日本人担任教师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校长在学校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台湾的中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居台日人子弟的升学而设立。虽然于1920年开始实施日台共学制,一律改称公立中学,但新生的录取率,日生占百分之六十一点九以上,台生仅为百分之十八点七。台生的升学命运掌握在日本人手里,动辄得咎,到处是无理的限制。1923年,某师范学校有彰化台生五十四名应考,被录取的只有十七名。谁知到了“人物试验”,竟然全部名落孙山。据说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对日人统治心怀不满,具有“危险思想”倾向。在高等教育中,读书的机会多被日本人垄断,台生所占比例微小,而且大部分只能学医、学农,“毕业即失业”。1928年4月,日人于台北设立台北帝国大学,首届入学新生六十人,其中台籍学生只有六人,余均为日籍学生。这种大学教育的歧视政策,一直持续到日据末期。1943年,台北帝国大学的学生中,日籍子弟高达百分之八十四点八,台籍子弟仅占百分之十五点二。日据时期的教育不平等事实,对台湾人民的权利、精神和心理,具有漫长的杀伤力。 
  事实上,从残暴苛责的政治统治,到敲骨吸髓的经济掠夺,再至奴化政策支配下的差别教育制度和强迫同化政策,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的侵略达到了系统而彻底的程度。在被异族统治的日子里,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者的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