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流亡之苦。“河北民”无计可消除赋税、饥馑、徭役之苦,
只得老少相互搀扶着逃荒到黄河以南,以期能脱离苦海:“老小相携
来就南。”根据这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河北民”蓬头垢面
,衣衫褴缕,老少相搀着背井离乡,三五一群,步履维艰地走向黄河
,设法驾一叶小舟飘向黄河南岸……
“长苦辛”的“河北民”逃荒到黄河以南,而黄河以南百姓的命
运又是如何呢?这就极自然地引出下文:“南人丰年自无食”,黄河
南岸的百姓丰收尚且无衣无食,歉收就更不待言了。“南人丰年自无
食”,取材精当,表明当时“长苦辛”的不只是“河北民”,还有“
河南民”,也即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灾荒之年
无处求生,苦不堪言,即便是丰收之年也无衣无食,“难以卒岁”。
这句诗里渗透了诗人对北宋王朝屈辱求和,转嫁赋税于民,向辽和西
夏进贡,地方官吏则借机向百姓敲榨勒索的愤懑之情。
至此,黄河两岸人民深受阶段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悲惨遭遇已基本
上反映出来了,但诗人犹嫌不足,又推出这样一个镜头:“悲愁白日
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你看,行人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
白日为之昏暗,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更具形
象性、典型性。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
显其志”。“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最兴
盛的时期。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有两大喜事:一是连
年丰收,“长安斗粟值三四钱”;二是“北虏久服,边鄙无虞”。这
里,诗人将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
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委婉地表现了诗
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深化了诗的主题。
从以上的简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剪
裁精当,言简意赅。全诗旨在反映当时平民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
压迫之苦,表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为此,
诗人精心选取了一组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一是“河北民”家家男耕
女织,缴纳赋税给朝廷“事夷狄”;二是大旱之年无收成,可官府仍
逼迫他们忍饥挨饿“给河役”,人祸天灾;三是为了谋求生路,“河
北民”背井离乡,“老小相携”逃荒到黄河以南;四是“南人”丰收
也与歉收一样无衣无食;五是行人(包括“河北民”与“南人”)面
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六是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
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些材料,以一当十,围绕“河北民”的
“长苦辛”,巧妙自然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再
现了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也使《河北民》成为一首名作。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离形得似 托物言志
——谈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
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
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
。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
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
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
“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
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
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
,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
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
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
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
,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
,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
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
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
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
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
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
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
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
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
”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
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
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
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
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
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
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
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战派,结果为投降派所排斥
,遭贬谪。南宋初,李纲被高宗赵构起用为相,修内治,整边防,力
图收复中原失地,又为投降派所不容,很快罢相后居鄂州(今湖北武
昌)。《病牛》这首诗便是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鄂州所作
。作者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
众生,这与其笔下身体病弱、力耕负重、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
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
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
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原载《江海晚报》)
立意高深 言近旨远
古人谈诗论文,极重立意,如清代王夫子便强调诗文“俱以意为
主”,并将“意”比喻为一军之统帅,认为诗文无“意”,则如同军
队无统帅一样是不行的:“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①。
这是极有见地的。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文格调的高低、价值
的大小。比如,同是写夕阳、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登乐游原
》着眼于抒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惋惜的情绪;而无
产阶段革命家叶剑英的诗《八十书怀》则重在言其老而弥坚、愿将余
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壮志:“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显然,后者立意高深,格调高尚,远远胜过前者。
作诗文须立意高深,这并非说诗文语言要深奥难解。语言深奥不
等于立意高深,同样,语言浅近也不见得就立意浅下。像宋代诗人陈
与义的《牡丹》,清代诗人林则徐的《塞外杂咏》等语言就相当浅近
,可以说是明白如话。但你能说其立意浅下吗?显然不能,而只能说
它是言近旨远。
所谓言近旨远,是指语言浅近而意旨深远。语言浅近,表现为语
言质朴无华,决不晦涩,孺婴能吟,老妪能解,自然妥帖,无刻意雕
琢之痕迹。意旨深远,表现为意浓,不像白开水索然无味,而似醇醪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是浅近的语言与深远的意旨的统一。被苏轼誉之
为“白俗”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其诗便达到了这种统一。如选入初中
课本的《卖炭翁》,旨在通过对卖炭翁伐薪烧炭、卖炭和炭被宦官抢
走之过程的描叙,揭露“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劳动人民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