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暴雨蓄势,有“笔未至而气已吞”①之妙。

  紧接着,诗人以“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两句概括
地写暴雨来临时的景象:风吹海立,飞雨过江。“吹海立”,化用了
杜甫“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明献太清宫赋》)语意。
诗人另有《和陶停公》诗“云屯九河,雪立三江”用以写雪,其表现
手法与此相仿。这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动态之物宛然在目,气势非凡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前句写狂飙吹来,掀起滔天海浪,就像把大海
吹得直立起来似的,用语奇妙,夸张而不失其真。“黑”写写足了暴
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的现象;“立”字,极言风势之猛,活现了海浪
汹涌之貌。后句写暴雨过江(钱塘江)而至,著一“飞”字,便使急
雨之态跃然纸上。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这场暴风骤雨
的磅礴气势,赫赫威力。显然,这里的暴雨与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绵绵春雨在美感形态上是大相
径庭的:前者给人以壮美之感,后者给人以柔美之感。

  如果说,“天外”两句是粗线条地勾勒暴雨来临时的景象,那么
,“十分”4句则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续写暴
雨。“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两句,连用两个比喻写暴
雨,取喻新奇贴切,分别诉诸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形象。前句写江水高
涨,似突出江岸,就仿佛是斟满了的酒溢出了杯面。这看似在写水势
,其实是从侧面写暴雨,以水势烘托雨势之猛、雨量之大。因为此刻
江水高涨是天降暴雨所致。后句写急骤的暴雨声就像千根鼓槌急遽地
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用这两个比喻来写雨势、雨量、雨声
,便使本来有形的暴雨更为具体,从而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
感。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两句,化用典故与传说,
从眼前的雨景想象开去。“谪仙”,指李白,在长安时贺知章号李白
为“谪仙人”。“唤”句用唐玄宗召李白赋乐府新词,时值李白醉于
酒肆,玄宗便令人以水洒其面使之醒来,“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
”②之事,显得自然妥帖,无艰涩生硬之感。“鲛室”,传说南海之
中有鲛人(人鱼)室,鲛人的眼泪能化为珍珠。“琼瑰”,是珍贵的
玉石,诗中既指雨点,又喻诗词佳作。这两句诗是虚写暴雨。诗人展
开瑰丽奇特的想象,说有美堂暴雨犹如天帝要唤醒酩酊大醉的李白赋
诗而洒的清水,又似倾倒了海中的鲛人之室,使珍贵的玉石一道泻了
出来。这就写出了雨点的晶莹透亮,也隐指天降暴雨之目的是要包括
诗人在内的观雨者创作出诗词佳作来。诗人自己不是已写出《有美堂
暴雨》这样妙语如珠的佳作来了吗?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写观雨者
是采用了暗写,也即“于无人处见斯人”的笔法。全诗除开篇有“游
人”二字出现外,可谓未曾写人,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虽“
不露情思,而情思愈远”的。如此巧妙地写暴雨,并由雨及人,令我
们击节赞赏不已。

  总之,这首诗摹写有美堂暴雨奇景,从暴雨前写到暴雨中,显示
出诗人于堂内观雨的过程,线索清楚,脉络分明。诗中,写动态中的
霹雳、乌云、狂风、海浪、江水、暴雨(包括雨势、雨威、雨量、雨
声、雨点),写天降暴雨之目的,写观雨者,或明写,或暗写,或实
写,或虚写,或正面出之,或侧面烘托,笔酣墨饱,如天马行空般恣
意挥洒,想象瑰丽,造语新奇,颇具“阳刚之美”。由此也可见苏轼
雄健诗风之一斑。

  注释:

  ①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标点
本,第114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下,中华书局
1975年《旧唐书》标点本,第十五册,第5053页。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 

反常之笔见深情 

  ——谈陈师道《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境贫困,送妻子与三子一
女跟他那任西川提刑的岳父郭概一道赴任,到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由苏轼推荐,陈师道任徐州教授,妻子和女儿才返回。上录《示
三子》一诗便是诗人为重逢而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
,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也有人称之为“矛盾逆
折”。宋代之前,用反常之笔描写人物心理已有了成功的尝试。如唐
人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写长期客居异地
、与家中断绝联系之人在行近故乡时的矛盾心理状态;白居易《卖炭
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表现生活拮据的卖炭翁
的复杂心境。不过,像《示三子》这样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的似不多见


  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在妻儿远去后,很快把他们忘却了;可在他们
归期临近时,又兴奋得难以自控。显然,诗人对妻儿是一往情深的,
但他不从正面一语道破。试想,真是“去远即相忘”,又怎么会“归
近不可忍”?那只能是“归近无所谓”了。这里,“去远即相忘”与
“归近不可忍”语意上相反相斥,但在不和谐的情态中构成了新的和
谐,突出了诗人的情切意深。

  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一点记不清他们的容貌了
。其实,这次他与儿女们分别也不过3年。3年前,儿女们离去时,诗
人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他们的音容:“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别三子》),要说三年后,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这仅能说诗人对别离时的儿女形貌记
得太真切了,与长大了的儿女形貌一比,一时难以相信。这样,一个
反笔,也更深地表现了诗人对子女的惦念之情。

  五、六两句写与亲人们别后乍逢,也同样采用了反常之笔。面临
喜事,理应欢笑,可是,诗人只是在泪尽之后才微微一笑。“喜极不
得语,泪尽方一哂”,乐极生悲,悲而见其乐,突现其别后乍逢时悲
喜交集、破涕为笑的情态。苏轼的诗句“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
泪如雨”笔法亦相类。

  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
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
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
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
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示三子》以诗人对妻子与儿女们真挚深切的爱贯穿全诗
,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由诗人与亲人会面前的心境写到会面后的心境
,层层拓进,使诗情越旋越深,较之正面叙写别一番韵味。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9年第12期) 

古代吟酒诗论略 

  吟酒诗,包括吟酒诗句和篇章,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所
占比重较大,探求其起源、发展,以及在诗史上的地位,有助于我们
批判继承这部分文学遗产。

  一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中国的吟酒诗肇始于《诗经》时代,即西
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诗经》里有不少吟酒的诗句和篇章。其内容
,或写诗中主人公借酒排除怀念亲人之情思:“我姑酌彼金罍,维以
不永怀”(《周南·卷耳》);或祝愿夫妻白头偕老:“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或表现举杯祝寿之场面:“称
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

  其后,虽有一些吟酒的篇章,但大多数师承《诗经》,或描叙宴
会上宾主赠答之场景,或抒发饯别亲友之情,或表露人生无常、及时
行乐之思想。当然,也有少数诗发展了《诗经》中吟酒之作的内容,
这主要表现在诗中的吟酒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开始发生关系。这期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