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入史册,永放光辉。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如画的秋景诗 宛转的思乡曲 

  ——谈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
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
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
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
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
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
,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
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
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
,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
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
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
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
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
“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
“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
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
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
: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
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
的荞麦花……

  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
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
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
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
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
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
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
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
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
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原载《阅读与写作》) 

诗海拾贝 

王美春著 
内容提要
上编
论陈子昂的《感遇》诗
古代吟酒诗论略
试论李白的吟酒诗
论杜甫的吟酒诗
漫谈王安石的诗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朱熹诗初探
陆游记梦诗刍议
漫话古代咏愁诗词
浅说宋词引用唐诗语言
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立意高深 言近旨远
清水芙蓉 浑然天成
渲染蓄势 舒卷自如
托物寓意 言外蕴旨
下编
真实的爱 优美的诗
  ——谈《诗经·周南·卷耳》
爱国之心曲 救国之名篇
  ——谈许穆夫人《载驰》
状物绘景衬乡思
  ——谈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即事名篇 直书所见
  ——谈王建《当窗织》
含蕴丰富 耐人咀嚼
  ——谈白居易《缭绫》
如画的秋景诗 宛转的思乡曲
  ——谈王禹偁《村行》
形似神肖“新乐府”
  ——谈王禹偁《乌啄疮驴歌》
一朵仿制的纸花
  ——谈杨亿《泪》(二首之一)
寓讥刺于幽默之中
  ——谈杨亿《咏傀儡》
似淡实美 欲露还藏
  ——谈范仲淹《江上渔者》
钱塘奇景醉眼中
  ——谈李觏《忆钱塘江》
至情诗章 哀婉动人
  ——谈李觏《哭十侄》
剪裁精当 言简意赅
  ——谈王安石《河北民》
香色俱佳 别具一格
  ——谈王安石《梅花》
想象奇特 气势恢宏
  ——谈王令《暑旱苦热》
貌似戏谑却深沉
  ——谈苏轼《戏子由》
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谈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笔酣墨饱摹奇景 造语新妙见雄风
  ——谈苏轼《有美堂暴雨》
“我身未老心已衰”
  ——谈张耒《再和〈马图〉》
反常之笔见深情
  ——谈陈师道《示三子》
以一概万 巧比妙喻
  ——谈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叙事之佳构 讽刺之力作
  ——谈唐庚《讯囚》
离形得似 托物言志
  ——谈李纲《病牛》
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谈陆游《感事六言》(其一)
异曲同工军旅诗
  ——陆游《关山月》与刘克庄《军中乐》比较谈
一首纺织诗 一支刺时歌
  ——谈范成大《缫丝行》
饶有诗趣的儿童诗
  ——谈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蕴藉含蓄 余味曲包
  ——谈赵师秀《约客》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谈文天祥《过零丁洋》
用典抒怀 活而不死
  ——谈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四首之一)
蛮家少女美 南国风情浓
  ——谈查礼《采葛行》
真情实感巧构思
  ——谈苏轼的一首悼亡词
妙笔生花 各尽其妙
  ——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
作寻常平淡语 抒悲凉深沉情
  ——谈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状一类物 着两种墨
  ——臧克家《老马》、《老黄牛》比较谈
“杏花春雨江南”的歌唱
  ——仇红《青春的红草莓》短评
跋 

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谈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
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
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
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
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
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
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
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春晨山村晴景的描写:“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这里,诗人选择了“岭上”(山头)、“晴云
”(白云)、“树头”(树梢)、“初日”(初升的太阳)4种自然
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
”(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对这联诗,前
人或认为“颇拙”,或认为“絮帽”、“铜钲”“究非雅字”。对此
,我们不敢苟同。尽管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在此之前,韩愈就
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
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应该说在前人的基础
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
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
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