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论真谛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水性自有净秽。应得至是二种佛性亦复如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但违空理故起惑著。烦恼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明。烦惑不染。所以假号为清。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比。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自体相品第一

复次佛性一切种相有十义应知。言十相者。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一自体相者。有二种。一者别相。二者通相。别相有三种。何者为三。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无异性。三者润滑性。所言如意功德相者。谓如来藏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满。是故说名。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义。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实是其藏义。世有三失。一者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二不静住故名为世。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灭不住故。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见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是其藏义。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则名为内。是正非邪。则为清净。若诸法违逆此理。则名为外。是邪非正。名为染浊。故言自性清净藏。故胜鬘经言。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而得显现。佛为显此义故。说如意宝。譬如人以宿业故。感得如意宝珠。得此珠已。随其意所乐事。自然得成。佛性亦尔。由伏事善知识。修诸福慧。感得此性。便随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别相。二无别异性者。凡夫圣人。及诸佛无分别。心性过失。功德究竟清净。处平等遍满。譬如虚空。又如土银金器。此三虽异。而其性等皆是空。空处不别故。名无别异性

释曰。言过失者。谓凡夫。功德者。即有学圣人。究竟清净者。即诸佛。此三处虽殊。而其性不异。此即以土喻凡夫。银喻学者。金喻诸佛。虽复三器有异。而其空性一种故。又是有清净遍满等三义。有者显无为义。清净显无染义。遍满显无碍义故。佛告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身不异众生界。由此义故。无二无别。唯有名字。如是佛性。于三位中。平等遍满。由净不净品。无变异故。故说如虚空性。三润滑性者。辩如来性。于众生中。现因果义。由大悲于众生软滑为相故。大悲者。有三义。一体。二大。三别异。一体义者。以般若为体。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今取有分别智。为大悲体。以大悲缘众生起故。二大义者。有五。一为资粮。二为相。三为行处。四为平等。五为最极。一资粮者。能作大福德智慧。二行资粮故。二为相者。能观三苦众生悉济拔故。三为行处者。通三界众生为境界故。四为平等者。为于一切众生处。起平等心故。五最极者。过此修外无更胜行故。三别异义者。有八种。一为自性差别。悲无量者。以无嗔为性。大悲者以无痴为性。二为相差别。悲者以苦苦为相。大悲者以三苦为相。三为行处差别。悲者以欲界为境界。大悲者通三界为境界。四为地差别。悲者以第四禅为其地。大悲者以无流如来果为其地。五境界差别。悲者以凡夫及二乘为境界。大悲者唯菩萨与佛为境界。六为德差别。悲者以离欲欲界德。大悲者离欲三界德。七为救济有差别。悲者但有拔苦之心。无拔苦事。大悲者有心有事。八为究竟不究竟差别。悲者能小暂救济。不能真实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故。润滑者。润以显其能摄义。滑者显其背失向德义。譬如水界。亦有二能。一则能摄散物唯滑不涩故。由润故。能摄由滑故。不涩故。以润者为因。以滑者为果。故曰现因果义。复次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义者。如前实空水界等譬并自性清净是其通相故。如来性在烦恼中无所染污故。此四相为四惑障故。为非四人所得故。为四德作本故。为离四倒故为灭生死对治故。故说四相通一别三。一通相者。唯有自性清净相。三别相者一不可思惟。二应得。三无量功德。是名自体相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明因品第二

复次有四种因。能除四障。得如来性义应知。四因者。一信乐大乘。二无分别般若。三破虚空三昧。四菩萨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身见计执。三怖畏生死。四不乐观利益他事。初障阐提。二障外道。三障声闻。四障独觉。由此四惑。能令四人不能得见自性清净法身。若略说世间有三种众生。一乐生死恒有。二乐灭生死有。三两俱不乐。有灭并忘。一乐生死有者。复有二种。一憎背解脱道。无涅槃性。决乐生死。不乐涅槃。二已堕定位。定位者非圣非凡。进退无取。而是佛法内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说是言。我非是其师。其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从轻暗入重暗。复从重暗。入于盲暗。取暗为友。复取阐提为友。是故我说此人如是二乐。灭生死有者。有二种。一堕非方便。二堕方便中。就堕非方便。复有二。一外道。谓九十六种。二是佛法内人。与外道同执。约正法起邪执我见故。于正教义不能了达。因此人故。佛说是言。若不信乐真空。则与外道无异。复次有增上慢人。取空为见。是真空实解脱门。约此空解脱门。起于空执。谓一切有无。并皆是空。此空执者。即无所有。无所有故。因果二谛道理并失。执此空过故即堕邪无。是等执者。由空而起。故成邪执。一切邪执。莫不由空。故能灭除。此执既依空起故不可治。因此人故。故佛语迦叶。若人起我见。执如须弥山大。我亦许之。何以故。以可灭故。若此增上慢人所起空执。犹如发端四分之一。我急呵责。决定不许。二堕方便中有二。一声闻人。自利修行。但为自度。不为利他。二独觉人。于利他心。无乐无事。但起舍心。无乐者。不乐利他。无事者。了无度人之事。唯为自觉自利故。但起舍心者。舍是平等住心。不愿利人。亦无所损。独自觉悟故言独觉。堕方便声闻亦尔。如末田地及阿斯那二比丘。佛涅槃时。其皆不往。后至迦叶集法藏时。被召方出。迦叶呵责之言。汝为从佛得圣道不。答云实尔。又呵责言。汝大过失。今去。当以佛法付。汝任持。若不如法。罪失属汝。其人甘失忏悔。受旨奉行。三俱不乐者。谓修行大乘最利根人。既不同阐提乐生死有。亦不堕非方便中。同外道执。亦不堕方便中。如二乘人。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无住处。虽行生死而不染。虽行涅槃亦非净。但为大悲故。不舍生死。为般若故。不舍涅槃。不离涅槃者。异声闻执永住无为。不舍生死者。异一阐提乐于生死。若乐著生死者。名一阐提。佛法内人。堕定位者。亦同阐提。如是二人。堕在邪定聚中。若乐灭生死有者。是人堕非方便中。则在不定聚。若人乐灭生死有。是人堕方便中。及俱不乐。得前二者。修平等道。是人在正定聚中。离发行大乘修习无障道人之外。所余阐提外道声闻独觉等四人有四种障故。不见佛性。何者四障。一憎背大乘。是阐提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信乐大乘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