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
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
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
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
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
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
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
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
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
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
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
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
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
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
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
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五)、识蕴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
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
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
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
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
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
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
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
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
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
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
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
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
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
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
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
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
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
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
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
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
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
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
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
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
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
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
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
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
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
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
--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
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
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
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
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
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
“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所以称为意识。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六、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七、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