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在家的佛教徒们,从事军政的实际工作,乃是应当的。一个有理想、有抱
负、有热忱的在家佛教徒,应当要向各方面的各阶层去贡献出自己。
不过,根据佛制的戒律,僧尼可向军人说法,但绝对不可参加军中工作,如果
国法强制僧尼入营,那便等于勒令僧尼返俗!目前我国政府的兵役法令,对于佛教
的僧人,尚无通融的规定。这是由于中国佛教徒的不自争气,虽有一个教会,内部
缺少组织,僧人不限资格,对于政府也不提出明确的计画与恳切的要求。这个问题
在泰国,早已不是问题,他们有一套非常优良的法令,僧人不服兵役,也不能利用
僧人的身分来逃避兵役。在美国,耶和华见证派的基督徒,要求免除服兵役,教友
派的基督徒,也反对服兵役,现在他们都已获得了兵役法的保护,而以军中牧师及
有全国重要性的平民服务,来代替兵役。(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国的宗教)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从佛教的本质上说,从佛教的史实上说,佛教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爱好和平
的宗教。
佛教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乃至一
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镇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
可悯的人。所以,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
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
事战争。在佛教史上,佛教徒们常常遭受到异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从容殉教,从
未有过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侵灭
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统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是虔诚的佛教徒。以当时释迦
族人的武功来说,不但可以抵抗一阵,根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流了他
人的血,他们没有抵抗,便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释
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
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
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
来了,看看释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发现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
树根上,早已淹死了。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
可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地牺牲。终于也大
大地感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画(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这则故
事,很可以说明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
虽然,在佛经之中,也有说到以金刚怒目的精神,摧毁邪魔恶怪的势力,但那
毕竟是属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现象界的实力表现。
不过,菩萨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的根性及各种环境的需要,化现的姿态是可以活
用的,比如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之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
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现有大将军身。在瑜伽菩萨戒本之中也说,
菩萨如果见有恶贼为了贪劫财物而要杀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杀已证圣果的大小乘
圣人,菩萨为了不使那个杀人者因了杀死多人或圣人而堕无间地狱,宁可自己先把
他杀了,让自己堕地狱──这种出于悲悯之心而非出于贪心及镇心的杀人,佛教是
许可的。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
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
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
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
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
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
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
─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
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
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
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
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
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
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
,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
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
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
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
,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
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
。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
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
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
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
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
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
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
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
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
层意思,站在佛的立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盘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
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
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佛陀涅盘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
,他们往往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的争执,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际,马鸣龙树的般若
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
到了佛陀涅盘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
头,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
佛教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
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
,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