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以现在
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
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
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
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
致。年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于苦的感
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生虽
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
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
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
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
成功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忧虑到,退
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
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常十之
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的,是求食物、求衣
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
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
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欢的事
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最能使
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
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
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
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
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
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
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
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
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
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
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
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
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
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素的位
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
「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的动物
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
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
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
的」观念,努力奋斗,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
积极向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括每一个
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
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
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
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
之后。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三日讲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山纪念堂


二、因果与因缘
谢谢晓峰先生给我所作的介绍。今天能有此殊胜因缘,来与诸位大善知识谈论佛法,是
我感到生平最难得的胜会之一。在座的诸位,均为今日中国学术及宗教界的领袖,尤其是华
冈的高层学者专家,对于佛学的研究及佛法的修持,像晓云法师及周邦道教授,均比我高
明,所以我不敢说是来此演讲,其实是来向诸位请教。
    像今天这样集合各宗教学者于一堂,讨论宗教与道德的问题,在自由中国是首创之举,
也唯有在晓峰先生主持的华冈,才有此可能,这也正是中国儒家含容精神的表现。故在华
冈,设有各宗教的研究所,更进一步使各宗教的学者,集于一堂,相互取得理解,彼此观
摩,用以截长补短,共为人类的道德生活,作最大的页献。
    记得在两年半前,接受政府邀请,回国出席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议期间,曾专程访
问晓峰先生,他向我建议,佛教应该将丛林的生活规范,与大学的制度教育配合,丛林附设
于大学左近区域,使得丛林中的优秀僧尼,既有修道的生活,培养出家人的宗教情操;又有
正规的大学教育,培养出家人对社会有贡献服务能力的条件。此一理想,迄今虽尚未成事
实,相信它将可成为事实,也必须其成为事实。
    今天我想用两个名词的四个字,将佛学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那便是「因果与因缘」。
因果和因缘的意义,可以作浅显的说明,也可以作深广的发挥。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缘的精
义,便是掌握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所以,我要沿著两个方向,来探讨它,一是教团的,一是
教理的。将其合并起来,便是佛史的说明。
    简单地说,因与果是因素与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同类因,得同类
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无法取得因与果相等的事实。
    因果观念从现实的事象上看,可以成为普遍的真理,比如说,如是因结如是果,又说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
殃」。这与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说,种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
而,世上确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积善之家横遭灭门惨祸的事实;也有行
善积德一辈子,临终未必能获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对于如中国儒家所说「未知生焉知
死」的生死不可知论是不能满足的。佛教把善恶行为的因果论,从现在的一生,穿过生前与
死后的来源与去处,并且将之延伸到过去的无量生死及未来的无量生死,现在的这一生,不
过是过去无量时间过程与未来无量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连接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