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
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
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
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
──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
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
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
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
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
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
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
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
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
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
(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
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
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
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
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
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
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
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
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
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

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
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
,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
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
「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
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
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
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
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
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
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
,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
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
,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
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
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
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
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
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
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
,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
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
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
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
,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
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
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
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
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
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