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传至六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
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须许多言说。我们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
象二祖慧可曾向达摩初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
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
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又象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
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
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又象六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
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
人是怎样简切了当。三祖《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
思量处,识情难测。”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
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
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
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观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
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啊!原来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
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末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
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
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一门,惟论见性,直指人心,承当便了,本来无所谓参话头
与疑情,但后来由于人们妄想大多,根机日钝,不能直下见到,往往互弄机诈,说口头禅,
因此祖师们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参看话头的方便办法。所谓参话头,就是把一向朝外
奔驰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对于这一话头,能越疑越好,
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发不起,是因为发心不真切。)由于用这一极强的慧力来
照顾追究,功夫严密而紧凑,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参话头,实是悟心的妙法。所参的话头很
多,象“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无想无梦时,主人翁在
什么处?”“念佛是谁?”等等。其中以“谁”字话头,一举便有,最易发起疑情。
参的办法究竟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
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什么样子,
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
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照顾
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这里必须注意的,就
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象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谜语般,反复思量卜度,
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
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
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
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
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
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加一分定慧;以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
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2。 观心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
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
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
定”。《大乘心地观经》也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观心的方法,初下
手时,是要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妄想杂念,是、非、善恶都不思量,直下细细静看自己当下的
心念。这时但见念头忽来忽去,幻生幻灭,切不可分别执着,也不可随它流浪,又不可着意
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细细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
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在初观的时候,往往易于忘记,所以必须多练,每
日至少须起观数十次,自可逐步纯熟。观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后,力量甚大,有盘桓三四日不
去的情况,这正是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这时我只一味观照,不去管它,毅力坚强,埋头忍
受,用“不取不舍”的办法。用功久久,就会觉得妄念不流,心地空净,寂照同时、灵光独
耀。这种观心的道理,简要的说来,能观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观照的境,就是无明;
但无明原是依于真如而起,所以观无明妄心,就是观自性清净心。这样以般若熏于无明,正
象以日光照于坚冰,照得时间久了,没有不分分融泮而消归于自性的。又观照般若是始觉,
实相般若是本觉,由回光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愈强,定力愈足,定慧互资,则
始本合一,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诸妄既息,寂照现前。这正是《圆觉经》所说:“圆照清
净觉相”的办法。所以观心一门,《大乘心地观经》说是“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其次,关于止观法门,当然是以天台的圆顿止观,系缘法界(止),一念法界(观),
初后不二,行解俱顿,为尽善尽美。因此,我想来扼要介绍一下关于台宗一心三观的初步修
法。《摩诃止观》开所观之境,共有十种,在十境中,先拣定阴入境中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
境,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的妄想,日常现前,为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观
起。此外,立能观的方法有十乘,在十乘中,以观不思议性德最为圆妙,这性德有即空、即
假、即中的三方面。自性不生不灭。本来空寂,叫做真谛;自性应用无尽,具足妙假,叫做
俗谛;自性即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谛。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
谛,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在这三谛圆融的自性中,自然具足百界千如的三
千诸法,这三千诸法,包括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心物、因果、性相、体用等等一切诸法在内。
我们日常一念之间,三千诸法,同时具足,既不是本无今有,也不是前后纵横,而是即空即
假即中,不可思议。现在下手修观。就在这性德不思议境上,起空假中的三观之修,用横竖
四句推理检点这性具三千的道理。所谓横四句就是推检这性具的三千诸法,究竟是我主观的
自心所具备的呢?还是客观的诸缘所具备?是心缘和合而具备的呢?还是无因自然而具备?
若说是自心所具备,自心的生起,必有待于外缘,这样,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备这三千诸
法?若说诸缘能具诸法,那末诸缘本来与我无涉,怎能具有这三千诸法?若说是心缘和合而
有,心缘还没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时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说无因自然而有,无
因就等于空无,既空无又怎能具足诸法?这样用上列四句来推检,来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
可得,怎么会有三千诸法呢?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在推检过程中,如果有一句相应,就能使六识妄想入于空寂,那时可不必再
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检,乃至用竖四句(就是一念心灭生三千法
呢?还是一念心不灭生三千法?是一念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非灭非不灭生
三千法?)及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句推检,必使妄想入于空寂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当
下湛湛寂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