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香火兴旺、坛城庄严者皆形式也,而实质者,法也。发无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
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三)对于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灵感、禅定、神通。盼同
修能于修生起次第中,直趋大圆满。

(十五)答LM两居士
    答学密须兼修西方净土并读诵大乘
    莲师法乃莲华精舍必修之法。王上师指定精舍所有同学均以莲师为上师,嘛嘎哈拉为护
法。至于本尊则可因人而异。再者,精舍初十之会供,王上师亦指定为莲师会供。故知莲师
乃同学人人必修之法。莲师与阿弥陀佛、观世音本为同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红教尊
弥陀崇净土。诺那祖师曰:〃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因西方净土有弥陀大愿摄
受,最易往生也。
    您夫妇发心真实,对于密乘信仰甚坚,学法因缘又极殊胜,实为多劫善根所感。切盼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大乘经论,用心读诵。王上师曾指定精舍同学必读与参考之经论各十
余部。《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
经》《维摩诘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大乘起信论》皆必读者。昔有人问
诺祖,什么是密宗境界?祖师答曰:〃密宗境界不可说,不可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密宗
境界。〃诺祖开示是无上醍醐,愚即是从此经入。

赘  语
    校稿初竣,于午餐之际,俄顷得一偈,附录于后,以代结语。
                    校稿偶兴
            清净一句万德严     禅密净土一而三
            掩耳不闻末后句(注1) 〃无心犹隔一重关〃(注2)
            六根齐摄当下是     三密相应刹那圆
            持名即禅即持咒(注3)  且却即是祖师禅(注4)
                             丙寅(一九八六)初秋
                          龙树大士圣诞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注1:宋黄龙忠禅师观水磨发明心要。佛眼曰:〃吾有末后句待吩咐汝。〃黄龙掩耳而去。
注2:古德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注3:《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注4:且却义为立断,乃红教大圆满法中之要法。

 




怎样实践佛法
徐恒志
一九五三年七月
―――――――――――――――――――――――――――――――――――――――

               一 学佛者的苦闷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
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
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
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在,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
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著,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执于我,甚
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
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
味向外寻求,仍不曾抓住问题的重心。第三、曾经沧海,备尝艰苦,于是认真学佛,愿求解
脱,知见很正,却又苦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也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
是的找不到一条出路来,往往学佛十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
久无消息,自怨业障深重,以为终身无望,从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们如果根据上述一些例子,来作一下主观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
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
多,而实践的就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谓“入宝山而空回”,这真是
学佛者的苦闷!

                二 实践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总的说来,其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
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
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
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
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联系,分而不分。
    由此可知,学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教理的了悟
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来决定。只有真实履
践,才能亲自证实佛法理论的正确、圆满和伟大;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佛法不断熏习,才能
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实相,而庆快平生!因
此,佛法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况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
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佛法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

                 三 实践的宗旨

    实践佛法,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经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
律,有的执持名号,有的专修禅观,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
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就是: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
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二千多年来,流传世上的佛
法,就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负着这样一个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重要任
务。所谓“佛之知见”,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这个觉性,从它的体质方面讲,是广
大圆明,恒常不变;从它的相状方面讲,是清净湛寂、充塞时空;从它的作用方面讲,是随
缘应用、观照无碍。它是事物的真实相貌,所以叫做实相;又是万法的究竟体性,所以也叫
法性。只因我们久远以来,被主观偏执的习气所障蔽,竟使这一本具的光明觉性,不但没有
办法显现,而且也没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钝,脱离实际,枉受许多苦恼,因而不能不借佛
法来开、示、悟、入。所谓“开、示、悟、入”,虽然含有许多不同的过程,但概括说来,
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彻证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启发智慧,明因识果,才真能降伏烦
恼,化除习气,步步深入,直到彻证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习气会去了又
来,烦恼会随灭随生,识心永远不断,苦果无从解脱。这样,虽然在学佛,却很难得到实
益,譬如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所以《华严经》说: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解深密经》说:“若不了知无
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大日经》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由此可见,实践
佛法,应该建筑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法修习,而得定开慧,而明心见性,而扫荡积习,而
彻证真理;从思维转为观照,由现象渗透本质,解脱生死苦厄,成就无上觉果,这是学佛的
具体内容,也是学佛的根本宗旨!
    也许有人认为明心见性,似乎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领会。的确,众生根性千差万
别,为了根据不同的根机,给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说二说三,方便接
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无量法门,归根结蒂,究竟都是为一佛乘,所以《法华经》
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谓“心能造业,心能
转业。”发心大的,转业就快,学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时因地不正,一味
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