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的教团,本来是在一片和谐融洽清净无诤的情形中,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到了
后来,由于教团在快速度化中得到蓬勃的活力,从外教转入佛教的,从各色各样的阶级或身
分进入教团的人,在滥用自由和民主观念的情形下,终于促成了教团的分裂。比如,有一
次,佛陀在恒河南岸□赏弥国(kaus'ambi)的时候,那里的比丘们,因了一位比丘犯了一点
小过,竟使大家分成两党,争持不休,甚至对于佛陀给他们的劝告也不接受,佛陀无奈,只
好离开他们,去了□萨罗国的舍※城。结果,由于佛陀离开之后,那群分成了两党的比丘,
也失去了信徒的支持,还是一同来到舍※城,向佛陀忏悔前非,重归于和合。因此,这一事
件,虽没有闹成教团的分裂,却为教团的分裂开了先例,以致后来发生了提婆达多的叛逆事
件。
    当释尊的晚年来临时,教团内有了争执,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安的景象,此从《中阿含
经》卷五十九的<法庄严经>中,可以看到。那就是佛陀最后一次会见□萨罗国的波斯匿王
(Prasenajit)时,说到了当时的景况:国王与国王争、王族与王族争、婆罗门与婆罗门争、
资产者与资产者争、父母与子女争、子女与父母争、兄弟与兄弟争、兄弟与姊妹争、姊妹与
姊妹争、姊妹与兄弟争、友人与友人争。但是,以佛陀看他的教团,比起一般的社会,仍觉
得相当满意,并且说:「我见许多修行的比丘们,和合而共乐,没有争执,如水乳之交融,
互以敬爱之心共住。」

    提婆达多的叛逆

    提婆达多(Devadatta)的事迹,如果依照现存的佛典中,有关他的记载看来,他是在五
逆罪中犯了三项逆罪的大罪人,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
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据说,他是释尊在俗时的堂弟,从小就喜欢和释尊竞
争,每事均落在释尊之下风,但他始终不肯服输。
    可是,当释尊成道,还乡省亲以后,提婆达多也和释迦族其他的王子们,一同来到佛陀
座下,成了佛的弟子。
    渐渐地,释尊的肉身,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化奔波之后,已在进入垂垂老去的暮年了,教
团之中的人数增加了,大多是由大弟子们分别领导著各自的弟子,所谓头陀行的在一起,习
神通的在一起,喜辩论的在一起,善多闻的在一起等等。
    其中的提婆达多,并未被现存的佛典列为释迦座下的重要弟子,但他却要假仗摩揭陀国
青年国王的王威,希望佛陀把教团的领导权移交给他,佛陀当然不会承认,并且回说:「我
不摄众」,这是说,领导教团的,不是释尊这个人,而是佛陀的教法和戒律,故嘱比丘们应
当依法而且依律而住。此也即是佛法四依之一的「依法不依人」。所谓「四依」,乃是佛教
的特性之一,即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提婆达多未能遂其所愿,便起了害佛之心,将大石块从山上抛下,未把佛陀打死,却使
佛的足趾流了血(出佛身血),他带著跟从他的比丘们,脱离佛的教团(破和合僧),又打
死了已证四果的莲华色比丘尼(杀阿罗汉),别说犯了三逆,即使一逆,已经够重了。故据
传说,当他以暴力夺取教团领导权之运动失败之后,便活生生地从裂开的地缝中,堕入了火
山口似的地狱之中。
    然而今天,对于这项传说,不能不作重新的考察,因为现存的佛典,即使是最原始的,
也是在佛陀入灭之后,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召集了与他意趣相投的长老比丘们,结集
而成的;此后也是以大迦叶一系所传者为正统的佛教。从这一点说,现存的原始佛典,也难
免没有派系的色彩在内。佛世并无派系的名目,但已有了各大弟子各别领导第二代再传弟子
的事实。一旦佛陀入灭,这种色彩便尖锐化起来。由于提婆达多的生活方式,和大迦叶一系
的不同,所以把他挑剔出去,说他是叛逆之徒。至于犯了三逆的记载,恐怕更是后来传说,
大迦叶之时,是否会指摘他到如此程度,尚可值得置疑。因在释尊和波斯匿王见最后一面
时,尚说他的教团是和合欢喜的,是水乳交融的。说完此话不久,他便去了王舍城,再由王
舍城,步上了最后的族程。可是提婆达多的叛逆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颇有重加考察的必
要。
    提婆达多坚持的五项生活原则,即是:
    (1)住于林间,不住于房舍之中。
    (2)托钵乞食,不受信施招待的食物。
    (3)著粪扫衣(由垃圾中或牧场内捡起他人所抛弃者),不受信施的喜舍衣。
    (4)不食鱼及肉。
    (5)不食牛乳及乳酪。
    由此看来,这是比现有的比丘戒律,更加严格与精苦的生活规定。在佛陀住世时代,由
提婆达多领导的弟子们,实践著如此的生活,并且还得到了摩揭陀国的青年国王阿□世的归
信。可见,刻苦的修道生活,往往能够吸引到很多的名闻利养,至于提婆达多的用心何在,
我们无法知道。从历史上考察,我们却知道了这个派系的影响力,直到西元第七世纪,中国
的玄奘三藏西游印度之际,还说尚有人保守这一派系所传的独特戒律;在西元第五世纪,中
国的法显三藏游印之时,也说在宾伽罗(pingala)地方,有著这么一个守持特殊信仰的派
系。
    毕竟大乘经典的结集和成立,和原始或部派的有所不同,故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
品>中,释尊对于他的态度,乃是出之于赞叹的立场了。

    释迦族的灭亡

    释迦族原系恒河流域的一个城邦,原则上是独立自治的小王国,在实际的势力上,还是
受著邻近大国的影响。这样的形势,到了释尊的晚年之际,即有了新的变化。释尊时代的恒
河流域,共有十六大国,并立相融,其中以南面的摩揭陀国及北面的□萨罗国(kosala)与佛
陀的教化关系最深,与释尊年龄相当的两国国王,频毗沙罗王及波斯匿王,也和佛陀的关系
最密切。但是,一到释尊的晚年,南面的摩揭陀国,由王子夺了王位,那便是阿□世王
(Ajatas'atru),青年好胜,并吞了北面的□萨罗国。在此稍前,北面的□萨罗国,亦由王
子接了王位,那便是毗琉璃(Vidudabha),先将释迦族的城邦灭了。此也真的可谓:「螳螂
捕蝉,黄雀在后」了。
    不过,从佛典的记载中看,释迦族的亡国,是由于释迦族歧视而得的恶果。
    据说,毗琉璃王的生母,原系释迦族的婢女所生,当时的波斯匿王,以大国君主的身
分,命令释迦族遣送一名王女给他为妃子,释迦族不愿如此作,但又不敢违命,结果便以一
名聪明美丽的婢女,伪称是释迦族的王女,送给了波斯匿王。事实上,这名婢女,乃是当时
释迦族的统治者摩诃男(Mahanama)和他的婢子所生,是个混血儿。
    可是,当这个混血的妃子茉利夫人,为波斯匿王生了一个王子,有一次带回释迦族去参
加一项盛会,释迦族的王子们,竟然不许那位年已十六岁的毗琉璃王子,坐上会场中的席
位,并且讥笑他是婢生之子,被他坐过的席位,竟用牛奶和了水来加以浣洗。这对于毗琉璃
王子的侮辱太大了,所以他说:「好啊!我坐过了的席位,用奶和水洗,当我即了王位之
时,将取这批家伙的喉管之血,再洗我所坐的席位。」
    茉利夫人的身分,虽然因此而被波斯匿王及王子知道了,但她是位虔信的佛教徒,极受
他们父子敬爱的贤妻良母,所以没有把她贬为奴婢。这一笔帐,却要算到释迦族的命运上去
了。当毗琉璃王即位之后,便发动大军,向释迦城进兵。
    在汉译的《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六卷所载:当毗琉璃王进兵之前,佛陀已经知道,所以
预先端坐在军队必将通过道旁一株枯树之下,迎接毗琉璃王,王见佛陀如此,便问:「此处
有很多枝叶茂盛的大树,何故坐于枯木之下呢?」
    释尊的回答是:「亲族之荫胜他人。」
    毗琉璃王因此退兵,后来再度进攻,三度进攻,释尊均以如此的方式和如此的答话,使
得毗琉璃王暂时引兵而退。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见此情形,也很著急,便说用铁
笼,把释迦族的迦毗罗城覆盖起来,以作保护。释尊劝他不必试用神通保护他们了。而说:
「今日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