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
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
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
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
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
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
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
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
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
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
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
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
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
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
决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及知见上的疑难和困扰等问题,否则不但无法得益,相反地很
可能受害。特别是修行禅定,精进勇猛的话,会有种种的禅病和魔障发生,那就是包括生理
和心理的反常变化。所以,初学的人,不宜单独修行。 
    集体修行,纵然没有明师指导,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顾,互相纠正,只要知见正确,
不会发生太大问题。 
    再说,个人修行很容易成为冷热不均,忽而勇猛精进,忽而懈怠放逸,乃因为无人约
束,也没有大众的生活规制。勇猛过火,会引来身心疲惫而产生禅病;懈怠放逸更会使人放
弃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经过几度的冷冷热热之后,便会对于修行退失信心。若在团体中修
行,由于共同生活的制约,且有同修之间的制衡,会使人逐步前进,所以,比较安全。 
    从心力而言,个人的心力是极其有限的,最初修行的人,也无法造成修持道场的气氛,
如果能结合多人共同修行,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态,同样的作息时间共
修,就会形成修行道场的气氛,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就会使得全体导入正轨。如
果,多半人处于正常状态,此种心力的共鸣、共感,就会使得每一个人得到全体修行者的全
部力量,十个人参加,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十个人的力量;一百人参加,每一个人也可能得
到一百个人的力量,所以,佛教赞成以集体的修行为初学者的常规。 
    纵然是修行已久的人,偶尔能够参与集体修行,也是有益的事,所以,当释迦牟尼佛在
世的时候,常有弟子一千多人,追随佛陀过僧团的生活;在中国佛教史上,不论那一宗派,
人才辈出之时,多是由于集体修行产生。例如:禅宗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
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诸大师,其门下无不龙象辈出,而他们都是集合了四、五百人,上
千人等的大僧团。因此,将禅宗的寺院称为大海丛林,大海是龙蛇混杂,鱼鳖居中,但是不
容腐尸。修行者的根器,虽有大小、利钝之不等,如果腐败了,反常了,就会被海水弃之于
外。丛林之中,林木虽有大小、粗细,但是无不挺拔向上,否则就接受不到雨露、阳光,就
会自然地被淘汰。 
    由此可见,单独地专精修行,不是初学者所宜。 
    □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
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的,闭关者也
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练,当喇嘛教随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
关方式也日渐风行。 
    从修行的方法而说,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一
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事实需
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于六年、九年、数十年。但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
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大陆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天
台宗祖师们所编的忏法、仪轨,都是结合六、七人,十数人共同结坛而修的。在佛世时的结
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
舍,各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在早期的中国,也有一些禅者,于悟发
之后,而由善知识嘱其到水边林下,山间洞窟,单独过木食涧饮的修行生活数年。最有名的
例子是终南山,据说那儿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个人修行,其中后来也有的渐渐成为一
个个的寺院;但是住茅蓬的风气,仍然历久不衰。所谓住茅蓬,是自备炊具以及谷类、菜蔬
的种子,入山披荆斩棘,结茅为舍,以避风雨,长期远离人间。不过这样的修行法,虽类似
闭关,而不是闭关。

    近世的闭关修行有两种人:一种是为避世俗事务的纷扰;另一种是为精进的禅修或潜心
于经藏。前者等于是隐退修养,后者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仅为修养,只要有钱,或有外缘
的护持,就可以办到。进关之后,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入经藏的门径,那么虽然闭
关三年、五载,还是不可能有所成就。如为禅修及阅藏,也得已经有了禅修功夫的基础,或
已经摸到了进入经藏的门径才可,否则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所谓大修行者的定义,应该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经开了心眼,而依旧不露声色、忍辱负
重、吃苦耐劳,忍人之所不能忍,舍人之所不能舍,虽心净如明镜而不表现于外,虽言行如
疑呆而悲智存于内。一旦因缘成熟,即能登高一呼,万山相应,广度众生,有教无类而不著
痕迹。如果因缘未熟,虽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也不减其生命之光辉。如寒山、拾得、丰干,
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后来的好事者,搜集了他们的诗偈,流传于世,不然谁都不知道历
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物。比如,孟子所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很类
似佛教所说的大修行者的襟怀和风光。因此,大修行者可以掩关,也不一定非要经过闭关的
形式和过程不可。如果因缘许可、事实需要,闭关的确也是摆下杂务、杜绝外缘,专事修行
的最佳方式之一。 
    □ 魔考是真的吗? 
    魔考的观念,不是出于佛教,而是出于一般被称为斋教的民间信仰。 
    佛教所说的魔,分为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属于身心和环
境的冲突与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要得天魔的扰乱,必须是大修行人;除了天魔之外,其他
三种魔,都属于人为的。纵然是天魔的困扰,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稳定,也可以克服。所
以,不会修行的人,或知见不正的人,易染魔扰;如有正确的知见和精进的修行,魔扰是不
存在的。 
    所谓魔扰是由贪、嗔等自我中心的执著而产生的,我执越轻,离魔越远;即使人皆难免
面对死魔的降临,但对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来面对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五蕴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识。第一色蕴是指我们的肉体和肉体所处的环
境,其余四蕴则属于心理活动,以及流转于生死之间的精神主体。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
死,即在五蕴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于业力的推动。如能去除贪、
嗔、痴而出三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