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法的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脱的目的。
    (2)正思惟(samyak…samkalpa)──又被译作正志、正思、正分别等,即是正确地思惟四
谛之理,基于正见的原则,勿使心中生起贪欲、镇恚、害心等的活动。这是清净意业的工
夫。
    (3)正语(samyag…vac)──即是真语和实语。不妄语(谎言)、不两舌(挑拨是非)、
不恶口(粗言詈语)、不绮语(戏论淫词)。应当以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直言教导。此为
基于正见所作清净口业的工夫。
    (4)正业(samyak…karmanta)──又被译作正行,即是端正品行,远离一切的邪恶行为,
是指基于正见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除了已婚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的淫事,均为邪
淫),不用一切兴奋剂或麻醉物。此即是清净身业的工夫。
    (5)正命(samyag…ajiva)──清净了身、口、意的三业,顺从佛陀的教法,远离五种
(不正当的)被佛陀称为以邪法活命的职业,例如:诈现奇特、自称功德、咒术占卜、大言
壮语、彼此标榜等;亦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不法的利益,名为邪命。学佛的人,当以
正常职业,取得生活的所需。
    (6)正方便(samyag…vyayama)──又被译为正精进或正治,即是努力于贪嗔无明等烦恼
的对治,精进地迈向涅盘的圣道。故当发愿:已生之恶使之速断,未生之恶使之不起;已生
之善使速增长,未起之善令之生起。
    (7)正念(samyak…smrti)──系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不净观(a…s'ubka…smrti)等
的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物境欲念所摇动。所谓「不净观」,即是观想此一身体,共有
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由父精母血所成故),
    (二)住处不净(胎中十月住于母体的屎尿之间故),
    (三)自身不净(此一身体是由地质、水份、热能、空气等四大所成故),
    (四)自相不净(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泄秽物故),
    (五)究竟不净(此身死后必将腐烂化为脓血,乃至枯骨亦坏故)。观想自身不净,观想
他身不净,便可息灭物欲之心,也可增进舍身为道之心。请注意,佛教所说的「四大」,是
指构成宇宙的四大物质元素,不要误以不贪酒、色、财、气,名为「四大皆空」;乃以宇宙
的物质元素,暂时幻现的身体,不是究竟的存在,所以称为「四大皆空」。
    (8)正定(samyak…samadhi)──循著以上七个阶段次第修行,正念的观想完成,便可进
入四禅八定,再加以无常无我、四大皆空的正确知见(即是空慧的观照),便能进入无漏清
净的灭受想定,那即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不生不死的涅盘境界。所谓涅盘(nirvana),曾被
译作灭度、寂灭、圆寂等,即是超越了一切烦恼苦痛的系缚,住于绝对自在的境域,那是不
能用时间和空间来范围的圆满充实的存在。

    不苦不乐的中道

    我们从以上所见,佛陀的修道论,既不主张享乐,也不主张苦行,乃是不苦不乐的中庸
之道。实行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不用浪费金钱,也不一定要我们避开现实的生活,而是
教导我们,就在现身所处的环境中,及时用功修行。著手之际,也不繁杂,只要能够把握住
一个原则,认明我们的身心和这身心所处的环境,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暂有的、幻有的,
便可渐渐地对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来,对于求取解脱之心积极起来。然后再对日常生活、
待人接物之间的存心,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宁可损己利他,不要损人利己;应以正当
的职业,为人间的社会,谋求幸福;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多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为了洗练我
们的身心,应当多做一些使得物欲沉淀的工夫。这种工夫,上面仅仅列举了一种不净观的方
法,其实,正念所包含的方法很多,主要的尚有六种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持戒(即
在八正道中的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念布施(以财物布施贫穷,以佛法施化有缘的众生)、
念生于诸天的功德。
    这儿须加解释的,修行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出福慧二类。心中念念不忘地对于佛
陀伟大人格的敬仰,对于佛陀所说教法的渴求,对于实践佛陀教法者──僧人的见贤思齐,
对于造作恶业的警惕,对于困苦众生的盼望能予以救济,对于以禅定力而生于诸天的向往。
这六种系念的表现,均属于福业,但此六念的功夫所得,便属于慧业了;因为正念不断的更
进一步,便入禅定境界,定力即能产生智慧。
    以佛陀的智慧所见,生天未必可喜,即使到了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仍未脱出生死的
界限,故对于六念之中的念天功德,不可误解成为仅仅希望求生天上,而是指的八正道中最
后一个阶段,盼由四禅八定的禅天过程,进入涅盘。
    正念,主要是指心念,但是,晚近中国,以口念佛、念经,也不为错;由口业来帮助意
业,当然更好。不过,如果仅用口念而疏忽了心念,那就舍本逐末了;如果仅是口中念佛,
而忽视了八正道的兼顾并重,更是错上加错了。事实上,凡是信心坚强、修行殷切的人,也
必是位行解双举的佛教徒。
    因为,佛陀的教法,是要我们在不背弃现实生活和人类环境的原则下,努力于解脱道的
修持;并以佛法的实践,来导致个人生命的升华,促进人间社会的净化。所以八正道的修行
者,既能摆脱物欲之火的煎熬,也不必如苦行主义者们接受痛苦的折磨。

    佛法的中心思想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教我们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以及解释这个
修行方法的原理,切勿误解修行仅是出家人的事,也勿以为唯有吃素念佛或坐禅拜佛才是修
行,这点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得到理解。也正由于如上的介绍,使我们见到了佛法的一个梗
概。这个梗概,便是「四圣谛法」,在此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
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又用十二
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
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连,名为因果。因缘思想
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徵,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
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
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
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
    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
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
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
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
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六、佛陀的教团
教团的构成

    在佛陀当时的印度,尤其在恒河流域一带,有著许多的沙门团,是于各种不同的思想
下,形成各式各样的出家人的团体。当佛陀成道之后,有了自己的教义,依照佛陀的教义,
作为实践依准的出家人,也日渐多了起来,这便是自成为一个佛教教团之开始。
    但是,佛陀的教团,虽以出家的沙门(s'ramana)为中心,经常追随佛陀的,也以沙门为
主,佛法教化的对象,却不限于出家人,佛陀倒是为了教化在家人而到处游历,并且教导他
的出家弟子们随缘教化,往往利用出外托钵乞食,接触俗人,应机施予佛法的宣化,故将托
钵乞食视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以之接引、化导与佛法有缘的人们,所以名为化缘。
    俗人归信之后,绝对的多数,不会随佛出家,佛陀也不要求人人出家。因此,出家的沙
门,形成了教团,教团的外围,便是众多的男女信徒;他们虽不直接参加教团的集体生活,
却和教团之间,有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