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书生的过瘾,也可以称之为文人情结的一种解放。说剑的说法虽然往往只是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无疑是天真和纯朴得可爱,而且动听的闪泺着眩目惊艳的英雄气概光芒。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说剑又有两种意味深长的不同层次。高贵而富于浪漫理想的正大堂皇的层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层次中的说剑寄托着文人立功异域,厮杀疆场、名垂青史,造福于民的美好几乎像是不真实的书本上的愿望。“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另一种层次的说剑,虽然不是那么庄严和崇高,却因其本性的率真而更为真实和可爱,一个狂字,一个怨字,更容易引起天下太多的落魂失意人的共鸣,怜惜和把栏抚遍的叹气。那是“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倚剑歌所思,曲终涕回澜”的慷慨激愤和哀伤,是侠客浪子的情怀,这个浪子是落拓的,愁肠百结的,但又是风流的蕴藉,是饮酒的风流,远离的风流,甚至也是杀人和快意恩仇的风流。
第二章 心慧 不知道死,焉知道生?
为什么我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因为不知道死,我们把太多本来不是生的本质的东西当了真。(提要)
我家小时工是消息灵通人士,小区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告诉我们。今天她又带来消息:邻
居大姐的癌症好了。她说,病好后大姐简直换了一个人,完全想开了。什么工资、待遇、职称,过去放不下的这些,现在觉得都不再重要。
类似邻居这种人生观蜕变,不少人都有过。一场濒死体验让不少人算是明白了生的意义。
晚上看动物世界,说非洲大草原的狮子、猎豹、鬣狗和角马的。这些动物的一生,就在追杀和逃亡中度过。于是妻子感慨道:“你说这些角马,一辈子都在逃命,它们来世界上就是为了从狮口逃生吗?它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诧异于妻子的感慨,因为类似生命意义这样深刻而显得“无用”的问题,她很少思考。今天是怎么了?我对妻子说:“那么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妻子想了想说:“也是,人和动物一样,说不清为什么活着。” 于是我告诉妻子:“如果你像邻居大姐一样,也经历一回生死考验,你就知道活着为什么了。”
说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活着可能有点绝对,但是如果说世界上60亿人中多数,中国13亿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恐怕不为过。
不信你想想自己,恐怕多数时候是稀里糊涂地活着。活着,可能只是趋从于某种惯性,或者是因害怕死亡而活着。
为什么我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因为不知道死,我们把太多本来不是生的本质的东西当了真。比如,邻居大姐经过生死考验而放下的职称、待遇、收入等等,其实并非人生的真意,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类对于生研究了不少,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哲学层面。但是真想吃透,不去研究死恐怕永远是雾里看花。因为生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无法分开。
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而言会活出点意义?宗教除了研究生,更研究死是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把死当成一切归零,生就被孤立起来,而且支离破碎,就很难认识全面。
对死研究最透彻的又当数佛教。佛教对死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比如对人死后在“中阴身”(人投胎转世前的一段时间)阶段,每一时刻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包括临终看到的光、意识变化等等,都描述的极其详尽。
过去,不信佛的人视之为荒诞。但经过近些年科学特别是生命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佛教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而且,如果比较一下各民族关于死亡的文艺作品,也能发现其中的惊人相似。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冉阿让临终前看到满屋的白光,这情景就和佛教对死的描述极其吻合。
其实道理也简单,不知男,焉知女;不知多,焉知少;不知上,焉知下;不知冷,焉知热。同样,不知死,焉能知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并不重要。相反,能带走的,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能带走的?还是两个字,因果。因此,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否则种的是芝麻,怎么能指望来生结出西瓜呢?2007…04…28
评论:
是的;道理是简单;可懂的人能有多少了?(玫瑰之雨)
有个问题费脑了。就是今生你对前生没有记忆,你不知道你上辈子是啥。那么来世同样和今生割离了记忆的话,你是否还是你。(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不知死,焉能知生?”这是萧然兄文章的命题,但是我却想反其道而说的是:不知生,又焉能知死?
生命是人生内在欢乐的源泉,生命的神奇和美好,它带给我们仁慈和博大的爱和终极价值。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化痛苦为艺术,化缺陷为美德,化生活中琐屑的平庸为奇迹。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可以是亲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朋友之情。
我们应该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肯定人生的全部,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
所以,如萧然兄所说:“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
关于聪明与智慧的箴言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知,可见智慧有多难!(提要)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
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每担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每担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个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
聪明人注重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人多烦恼,失眠较普遍,因为聪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远离烦恼,达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聪明者多英年早逝,而智者无忧,故多长寿。
聪明人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顺其自然。因此,聪明人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而智者的人际关系多和谐。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
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为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知,可见智慧有多难!
覃贤茂点评:
萧然兄这篇《关于聪明与智慧的箴言》,锦心绣口,字字玑珠。
难得糊涂,这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滥调陈词。萧然兄于此翻空出奇,另立高论。
世上之人,多数会自诩为聪明,自诩为智慧,其实要能真正得到智慧,难于上青天!
佛学中的智慧,另有一个名称,叫做般若。
当然,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