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上了。在图标下面,中国国旗插在正中间,香港区旗在左边,复星旗帜在右边,心里还挺激动。在联交所周围,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警察。复星众将士经过了好几道关卡后才进入了联交所的大楼。联交所的官员已经在等着他们了,大家互相问候,拍照留念。郭广昌抬头看到中国领导人的照片也挂在墙上,觉得心里陡然升起一股庄严感。
早餐后,大家一起走向交易大厅。9点钟,复星的一些重要人物在联交所官员的陪同下,在二楼的阳台上,和郭广昌一起敲响了开市的钟声。紧接着,大家一起在交易大厅等待复星股票交易的开始。人们都仰着脖子、盯着屏幕,复星的第一笔交易还没有开始,郭广昌的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会是个好价格,还是会跌破发行价。到了11点,第一笔交易终于开始。
复星国际上市第一天的开盘报价为16港元,高出招股价达10%。身为董事长的郭广昌持有复星国际30亿股,据此估算其持股价值超过320亿港元。当年,郭广昌就以100亿的身价位列胡润富豪榜第11位。
实际上,从前一年开始,复星集团已经明确了整体上市的战略,但是由于价格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就推迟了一年。这和当年复地登入港股时的情形如出一辙,当时复地准备在2003年上市,后因伊拉克战争导致了香港经济的不景气,于是延宕了一年才成功上市。
好事多磨,郭广昌在遇到类似波折的时候总是显得从容不迫、波澜不惊。也许是作好了受挫的心理准备,也许是当初广信的坎坷经历让郭广昌不再惧怕任何风浪,也许是幼年时的贫苦让他保持着刻意的坦然。
复星以港澳台独资企业身份登陆港股之后,内地传出了许多略带质疑的声音。郭广昌曾经放弃留洋机会,表明自己在本土打拼的立场。现在终究还是漂洋过海,估计下一步该把整个产业系统转移到纳斯达克去了吧?
面对这种质疑,郭广昌及时与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反复沟通,一再声明整体上市是为了更充分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复星会一如既往地在本土经营,以此打消了监管层的疑虑。
上市之后,复星这只大鸡蛋要孵化更多的复星系小鸡了。这和郭广昌关于鸡和蛋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在公司内部也多次提出“投资+管理提升”的综合企业集团的思路,只有把投资和管理都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鸡蛋才能孵出更优质的小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声言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和投资后的成功管理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具备持续发现投资机会的眼光以及持续管理提升的能力。
郭广昌的连续出招令复星的蛋糕越做越大,对此,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比许多外企的投资管理业绩一点都不差;甚至更好,一个循环最少增值了50%。”
郭广昌没有信口开河,复星投资招金矿业时,黄金价格还停留在400美元。2005年,招金矿业在香港上市后,金价已飙升至600美元,而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复星,其投资价值增长了10倍;同样,在购买海翔药业时复星只投入了不到3 000万元,两年后在A股上市,投资回报增长了11倍。
通过一系列冰度投资和火暴的投资回报,郭广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研究职能部门、设定严密的投资标准、将决策过程程序化,通过这些量化的标准从而把握最佳的进入时机,以此提升持续发现并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另外,在管理方面,建立与综合产业管理相配套的架构体系、监督并推动已投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产业运营的风险,通过系统管理获得持续的高额回报。
显而易见,这只金蛋已经愈发成熟了,更多的复星小鸡正在蛋壳里呼之欲出,而复星未来的投资方向肯定会围绕旗下企业主营业务,医药、钢铁仍将是其投资重点,一些新兴行业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第三节资本实业:开拓复星神话
神话在本质上是人类幻想的结晶,所有神话的原型都是人,其华美的外衣是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永恒超越。
复星自成立之后,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发展成资本市场上的一匹插翅黑马,强劲的增长势头让郭广昌开始在业界频频露面。
凭着对商业智慧的熟练运用,对投资市场的犀利目光,以及对资本魅力的深深向往,郭广昌率领自己的团队猛烈打拼,奋力构建着梦想中的财富王国。
一夜成名的神话让许多人记住了复星,记住了郭广昌这个名字。人们在复星身上看到了一个国家复苏的痕迹。
然而在光荣与梦想背后,也许只有午夜梦回时,郭广昌才能深深体味到铸造神话的苦痛悲喜。
第一桶金:一亿也就这么多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深夜的房间里,郭广昌坐在台灯前,静静地盯着计算机屏幕。
累了一整天,他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往眼中滴两滴眼药水。他昂起头,闭上双眼,等着眼药水和眼睛完全交融。恍惚间,他听到了自行车链子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听到了梁信军在元祖食品的大会议室里陈述广信公司资质时略带颤抖的语调,听到了冷雨敲窗的滴答声……
明天,广信,现在应该叫复星,就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对于未来,郭广昌不敢妄下断言。过去的几年里,复星发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他害怕梦醒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掐了掐自己的手指,那个部位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印子,疼痛让他放下心来,一切都是真的。这个真实来得如此迅猛,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许多人都把复星的成功看做一场神话,一场在经济改革大潮中顺势而生的神话。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动人,却体会不到寒风的冰冷刺骨。郭广昌慢慢张开双眼,目光依旧模糊,他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广信那个充满呛人药味的狭小实验室里。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当初作出改名的决定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信本是取郭广昌和梁信军名字中各一个字,意为广泛信誉。因为是做咨询的,广信这个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宗旨。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郭广昌的“野心”开始膨胀了,要寻求更高、更强的发展平台,广信就显得过于窄化了。
郭广昌一直对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念念不忘,当年离开复旦的时候,党委书记那句“哪来的广信公司?”令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也一直在心里把自己的事业和复旦联系在一起。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了曾经的“复旦十大公司”那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在名字上一定要体现出来。
几个人就开始想名字,每人一张纸,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然后再写到会议室的演示板上,经过众人投票、取舍到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就是公司以后的名字了。郭广昌在协调众人一致动脑方面很有一套,这个自创的“集体创作法”在后来他看到的一本书中竟然有类似的描写,不过人家有一个专业的学术指称——头脑风暴。郭广昌心想,如果自己做理论家倒也未必不能成功,看看中国现在的学术圈子,能出新的理论家有几个?
这次集体创作的成果共有两个,一个叫复兴,另一个就是现在沿用的复星。复兴的锋芒太露,也太直白,含义也不够丰富,对于沉稳内敛的郭广昌而言,“复兴”太张扬了。于是,就剩下一个“复星”,展开来就是复旦之星,而且与复兴同音,郭广昌很满意。
更名之后的复星开始走多元化、差异化路线,咨询不再是公司的唯一业务,还开始向医药行业进军。短短两年内,复星以其“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赚到了第一个一亿元。提到这件事,就不能不提到复星五虎中的“博士”汪群斌。
在实验室工作的汪群斌乍看上去真的跟电影里那些身披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科学狂人有几分神似,也难怪复星的员工都喜欢管汪群斌叫汪博士。
从1992年底开始,汪群斌带着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学习工作中掌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开始探索核酸技术的临床应用。他和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公司,24小时开展工作。在历经半年的艰苦工作后终于开发成功了复星第一个核酸试剂——乙肝DNA核酸试剂盒。为了保证公司强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汪群斌亲自领导在公司内成立了研制部,自1994年初第一个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实现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