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哲学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战后和平的第一个标志——和约,就是以战争时期的政治为根据,以战争时期所造成的交战各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条件而产生出来的。战争与和平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各在对方中获得自己的本质。
  战争与和平的相互渗透也是明显的。主要有;第一,总体战争状态下可以有局部和平,总体和平状态下可以有局部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约五分之四的世界人口卷入战争,但仍有少数国家沉浸在枪炮声绝迹的桃源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虽没爆发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从未真正间断过,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等。第二,战争过程中的暂时休战与和平时期的暂时冲突。战争的运动发展过程,是双方战争力量的竞赛,各方都要最大限度或有效地使用力量,但要使自己力量同时发挥作用又是不可能的,尤其在较大规模战争中,双方都不可能一下子战胜对方。另外,战争双方几经拼杀后,均需要新积蓄和补充新生力量,调整部署,以利再战。尤其由一系列战役和战斗组成战争,其间必然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和平时期。同佯,在和平时期,由于某些地区或方面的矛盾激化,也会导致短暂的涉及范围较小的武装冲突。第三,战争手段与和平手段同时并用。战争手段主要表现为暴力的使用,但不绝对排斥和平手段的利用,相反,它常常总是以和平手段作为自己的必要补充,以求达到用战争手段所达不到的目的。如三国时期的吴蜀联合抗魏。同样,和平手段是和平时期解决政治矛盾的主要手段,它也并不绝对地排斥使用暴力。武力镇压,就是和平时期常用的暴力手段。和平手段之所以能得以实行,常常以暴力手段为后盾,“不战而屈人之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就是这个道理。第四,战争中包含着实现和平的因素和力量,和平中潜伏着战争的危险。正因战争中含有和平因素,故能在战后出现和平,正因为和平中会有战争因素,故能在和平时期出现不同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对立的战争危机。战争中所含的实现和平的因素和力量,可以是战争中的某一方,也可以是战争双方以外的第三者。在正义战争中,侵略和压迫的一方往往是使战争持续进行的力量,被侵略被压迫的一方是实现和平的因素和力量。在非正义战争中,非正义的双方往往都是导致战争持续进行的力量,除非一方战胜了另一方,或双方同时灭亡,或双方都感到自己难以战胜对方而妥协,否则,战争就不会停止。无论是什么战争,从根本上说,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历来是在战争中实现和平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力量。
  (三)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就是它们之间的同一与斗争。
  第一,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和互相渗透,为其相互转化提供了可能,并决定转化的基本趋势。战争与和平是同一社会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和发展时期,也是解决同一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战争与和平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转化,只能是双方各向着自己反面转化,而非任意转化为其它事物。
  第二,战争与和平的相互斗争,使其相互转化成为现实。战争与和平两种对立因素和力量始终存在着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与和平自身因素和力量的消长变化,从而推动战争与和平各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正是战争与和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机结合及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了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必然性。
  在阶级社会中,和平向战争的转化,是社会大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第一,社会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和发展不平衡是和平向战争转变的根据。经济和政治是社会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可以引起其他社会矛盾和现象的激化,从而造成社会动荡、混乱和纷争,直至发生战争。第二,战争的目的与手段及其相互关系,制约着战争爆发的可能向现实发展。这种制约是多层次多因素的,其对战争制约的性质和作用各异。敌对双方政治经济目的对立的状况是决定战争爆发与否的根本,有矛盾和对立,但未激化,也不会发生战争。矛盾和对立已经激化,但激化的程度和解决矛盾的手段不同,对战争爆发的制约不同,用非暴力手段可以解决或用军事威慑加其他非暴力手段可以解决。就是到需用暴力手段时,也要看敌对双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及进行战争要付出代价与获得利益的关系。当然,有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反逻辑运动。
  人民群众坚持斗争是战争转化为和平的根本条件。有时由于通过战争行动一方吃掉了另一方,或双方互相妥协,或两方同败俱伤,或双方同被第三方消灭,都将导致战争向和平转化。
  总之,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与和平既对立又统一,既要看到两者区别,以防混淆,又要看到两者联系,以防割裂;既要在战争中看到和平的力量和希望,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在和平中看到战争因素和危险,“居安思危”,对战争危险保持高度警惕。战争与和平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战争与和平的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战争与和平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运动,推动战争与和平的相互转化。根本上实现战争的社会向永久和平的社会转变是消灭一切战争根源。二、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的辩证关系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是战争主体与战争客体统一的主要范畴。客观条件为武器、物质因素和客观条件三个套在一起的圆圈中最外一层,主观指导为人、精神因素和主观指导三个套在一起的圆圈中的最内一层。
  (一)武器、物质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涵义
  武器指武器技术装备。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是指影响战争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武器技术装备,人的物质属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战争性质,国际条件,国内的生产水平,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国家的物资储备,科学技术水平,空间地理条件等等。任何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都不能代替物质因素这个范畴。例如:武器虽然是战争中重要的物质因素,但武器不能代表全部的物质因素。如若把武器与战争中的物质因素混为一谈,把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物质因素的作用混为一谈,就会把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命题与唯武器论混为一谈。这是由于,战争的物质因素的概念是战争中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的抽象,是从各种具体物质的特殊形式中抽取的一般属性。
  战争中的客观条件是指离开指挥员头脑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毛泽东说过,“客观实际包括敌我双方,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45 页)客观条件不仅包括通常讲的“物质因素”中的一切内容,而且还包括军队的士气、勇敢、觉悟等,因为军队中士兵的士气,群众的情绪等,对于战争指导者,对于敌人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存在于指挥员的头脑之外,不以某个指挥员的头脑和意志为转移的。一切战争不仅要从客观物质条件出发,而且还必须从群众的情绪、士兵的精神状态的实际出发。战争中的客观条件不仅包括己方的物质条件等因素,还包括敌方的一切物质因素,军队的精神状态,指挥员的脾性、能力等。
  (二)人、精神因素和主观指导的涵义
  战争中的人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复杂的范畴。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也是物质力量,正如第二章所言。
  战争中的精神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是指军队官兵的思想觉悟、战斗热情,英勇顽强、积极主动的精神等。它以战斗员的情绪和意志为主要内容。如果把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精神因素混为一谈,结果就把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混同为精神因素的决定作用。
  主观指导主要是指指挥员的军事思想、谋略,战略战术的理论水平以及组织指挥能力,还有果敢、沉着、机智等等。它以指挥员的智慧和实践活动、精神状况为主要内容。
  (三)客观条件与主观指导的对立统一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