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哲学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页)战争认识主体,不单是个体,更主要的应看到为社会群体,而非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战争认识主体是由从事战争的人们本质力量所决定,是在战争认识主客体相互渗透并处于不断转化中的统一联系中形成的。战争认识主体在战争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的因素投入并凝结于战争认识活动中,实现对战争实践中介手段的选择、过程的控制和结果的预测,将战争实践的诸要素按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方式结合起来,协调地发挥作用。
  (二)认识战争中的客体
  认识战争客体相对于认识战争主体,是战争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为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战争客观实际。满足顺序性、间隔性、特化性要求为前提,执行着信息源功能。作为战争认识主体活动的对象,无疑具有客观物质性,但并不等同于与“意识”相对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总体概念”,它包括宇宙间离开人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通过中介和主体的能动活动由实在对象转化为主体头脑中的观念性存在物。而战争认识客体是指成为人的战争认识活动对象的那些部分、层次。整个物质世界都可能成为人类认识的客体,但是,尚未与主体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自在之物”,尽管也是客观存在的,却未成现实的客体。“被抽象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
  认识战争的客体是事实客体、价值客体和应然客体的统一。战争事实客体虽不同于纯自然形式出现的客观事物,但在战争客体的为人存在的形式中,仍然以扬弃的形式保留着战争客体作为物质实体自在性功能,具有可感性的外在结构与属性层次,它可以通过战争主体的感知活动系统进行具体加工和把握;对战争事实客体的深层结构即隐匿于可感性结构背后的战争客体的内在本质和规定,只能通过战争主体的抽象化活动即理性思维活动进行把握。人的认识突出特点在于不满足战争的直接规定性和对战争的瞬间状态的感知,而要进一步去把握战争客体更深刻的间接规定性,思考和“猜想”在对象大量的刺激信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和“含义”剥离分解事实客体双重化结构。战争价值客体具有多维性、变动性和系统关联性,满足战争主体需要的效用。战争客体的多维属性虽然对战争主体居有利害,但在一定条件下是确定的。战争客体的价值取决于主客之间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变动性的效用关系。战争客体的某种客观属性具备对战争主体价值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单一战争客体的价值应放在同其它价值客体的联系中去考虑。应然战争客体,对其把握为决策性认识,在可能性上所应该具备的对人而言的一种理想状态,具有动态性和整合性。为人存在超越现实是人对事物自然发展过程的干预和改变。战争应然客体是在战争实然客体应然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满足理想追求、不违背客观必然性,始终体现战争主体对战争客体发展方向的干预、规范和选择,把目的性的因素注入到战争因果链条当中。
  (三)战争认识主体与战争认识客体之间关系
  从上面对认识中战争主体和战争客体的界定中可知,与物质和意识之间本原与派生的关系不同,它们并非单向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战争认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前者为主动和主导地位,后者为受动和基础地位。
  战争认识主体与战争认识客体之间关系主要有:第一,“改造”关系,战争主体对象化活动首先是“改造”战争客体的活动,人是通过有目的地“改造”战争客体的活动去认识战争客体;在战争主体和战争客体的关系中,不但战争主体设定战争客体,而且战争客体也以自己的本性规定战争主体,限制战争主体,迫使战争主体只能按战争客体所固有的本性去改造和占有,在战争主体对战争客体的观念把握当中,应当同时具有对于战争客体的自在属性和为人属性的认识和反映。第二,认识关系,战争主体要“改造”战争客体,就必须正确认识战争客体,否则不能达到“改造”战争客体的预期目的,而认识战争客体又是在“改造”战争客体的过程中实现,认识战争关系是在“改造”战争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又反过来指导“改造”战争关系,改造战争客体与改造战争主体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离的过程;第三,价值关系,不论是“改造”战争客体还是认识战争客体,都是为了满足战争主体的某种需要,是战争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战争认识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战争主体不但认识战争客体是什么?而且评价战争客体“应当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决定“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二、认识战争的辩证途径
  认识战争和战争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实践是基础,认识是指导,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正确思想产生的源泉,理论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它往往走在实践前面,指志着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助于确定并顺利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为此,毛泽东同志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4页)认识战争合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一)在战争实践的基础上,从“知己知彼”的感性认识发展到“运筹帷幄”的理性认识认识战争的真正任务是求得战争真理,解决主观对战争情况的无知或半知,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须把认识战争的孤立线段连成螺旋的曲线,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复杂的战争问题,一般从感性认识开始。感性认识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把战争客观主观化的第一步,也是战争客体中的可感性质与战争主体的感知能力相结合的整形化过程。整形化是战争主体运用感知能力对反映到意识中来的各种战争客体的可感性质加工整理,形成具有形象特征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整形形成的感知是关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的、生动的和偶然的具体形态。在认识战争的初级阶段,要尽可能地丰富整形范围,为战争主体的感知能力提供充分展开和不断提高的条件,即使战争客体性质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于对战争客体的整形把握;要提高整形精度,不断训练感知的辩别能力;要自控整形过程,取得正确感性认识的主动性,运用战争主体的理性能力,自觉干预整形,把各种干扰因素降到不妨碍如实反映对象的程度;还要摆脱战争可感性质,扬弃具体存在形态,运用理性能力把战争客体概念化,即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能够很好结合起来。
  认识战争的高级阶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实现战争客观主观化的第二步。它从感性认识中筛选出共性、本质和规律,揭示感知到的战争内在、普遍、必然的联系,使战争认识从状态描述深入到关系的揭示;在一定的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等逻辑化的基础上,去掉战争现存状态中的各种次要因素,构造一种纯粹状态,集中反映战争的本质联系和结构模式;对暂时无法纳入规范的逻辑系统和无法设计理想模型的战争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认识方法,打破抽象化循序渐进的过程,用跳跃的方式使认识突变。
  认识战争活动中,往往难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截然地划分开来,二者互相渗透。没有不含任何理性成分的感性认识,理性成分愈高,指导愈得力,感性水平愈高。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没有不以感性为前提的理性认识,即使前人认识成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