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根复命真常道,没身不殆返先天。
修仙悟道也非难,清心寡欲守中田。
杳冥恍惚生有象,一阳发动复本源。
第十七章 淳风
太上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章解' 这一章分地等之君论之。太上者,乃盛德之君也。因为英明的君主,把臣民感化得自己教化自己,使民不知不觉地自化,暗受其赐,还不知道。其次的虽不能淳朴无为,他还施德于人,使民亲爱颂誉。其次的虽不能以德服人,还能修明政刑,赏罚严明,使民害怕。再其次的就无道无法,使民侮弄不堪。因为他使奸谋诡计,信用不足。虽出告示下命令,多说一些话,民也不信他。要是太上的君,端恭无为,贵重他的言语,话不轻出。功成事遂了,百姓还不知道,皆说我自然。
'演说' 江圣云:昔帝幺治天下,繁华昌盛,使民熙熙皞皞,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和风细雨,万紫千红,风不失调,海不扬波。圣德之光所感,而有绝大的威力。其人如天,其治如神,望之如日,就之如云。民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掘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哉?”这真是太上的景象,太上的大道,无为而自化。
黄真人云:太上治身之道,即治世之道,总不外一真而已。真以持己,则己修。真以应物,则物遂。虽有内外之分,人己之别,而此心之真,则无或异焉,人能至诚无息,则人之感之者,亦无息。人之至诚有间,则物之应之者亦有间。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感应之理,不爽毫发。为君者之任重,君修其身而天下自平。君丧其真而失其道,天下必乱。所以自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逮于今,从未有或异者。这就说明:君修则治,君丧则乱。所以太上欲人以诚信之道而自修,即以诚信之道治国治民。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此言不妄动而受道化,所以无为而成。在己不知有治世之道,在人受其观感熏陶,亦不觉而自化矣。君以无为之道治天下,天下治矣,而不知有治。民以观感受其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而与君溶化为一体,不知其所之也。此上古之淳风,吾不得而见之也。所以太上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以君民之熙熙皞皞,共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倘非诚信存存,焉有如斯之神化乎?兹后至皇古之风已邈(这是说距离圣皇明君古朴的作风特远矣),所以近世太上之至治无闻,则世风日趋卑下,而大道愈乖,有不堪以语言而见闻者也。(就是没法再提了,即不堪语言而语言之,不堪见闻而见闻之。)如果是去古未远之时,斯道尚存。天性未之离,真诚尚在的话,虽非太古之笃实,亦为今世之光华,同一治也。一则无心而自化,一则有意以施仁。即便以感观之学不一,德化难齐,亦唯以敬之爱之奖之誉之,绝不加以词色俾之,怀德畏威。如此虽不及乎太上之君,然亦循道遵路之可嘉。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者也。此则说是皇降为帝,帝降为王,皆本乎天德以行王道者也。那么以后呢?古风愈远,大道愈偏,偏以道名,而非道也。连王道也不用了。王降为霸,假以行真,心各一心,见各一见,与帝王之以德感孚者,远之愈远矣。古之圣人云:“上好信,则民信之。”倘信有不足于己,安能见信于民哉?此上与下所以相欺而相诈也。那么古之帝王,以身做则,以信孚民。法立而政行,言出而民信,卒至光被四表,而功成事遂。如尧之于变,雍雍者和也。舜之恭己无为,而百姓皆谓我自然。噫兮!此真信之所及也。如不足于信者,相判何啻天渊者哉?道德之一径,原是四通八达,即光明之大道也,无涯无际。修身在此,治世在此,推之于天下万事万物,亦无不在此范围者。即如太上二字,乃言上等之人,抱上等之质。故曰:“太上上德无为,六根皆定。”其次爱敬化民,有感即通。其次以威严驳世。其次以智巧导民,所以术也。而其极妙者莫如信,信属土也。修炼之道,纯以真意为妙用(真意属土),所以诚信极妙也。故太上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为丹本也,信非他,一诚而已。人能至诚无息,则丹之为丹,即在是矣。但信与伪,相去无几。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人禽界,生死关,所争一念间耳。吾愿学者,寻得真信,以为真常之道可也。信在何处?即是玄关一窍,人能自知之乎?
震阳吟云:无极无知而有知,大道无为无不为。
亲之誉之界天命,失德遭辱信有亏。
果能复本而全末,功成事遂弗失诺。
大信不约四时行,体乎自然能掌舵。
第十八章 俗薄
太上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章解' 大道废了以后,才有仁义,大道行的时候,现不出仁义。智慧聪明生出,人才有了大诈伪。古时淳朴浑厚,用不着智谋。六亲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父子相和,现不出孝慈来。国家昏乱时代,才有忠臣。平治的时候,现不出忠臣来。
'演说' 江圣云:孟子开口便说仁义,这一章说仁义,那一章说仁义,将仁义凯切发明,汲汲提倡。太上老子偏说大道废,有仁义,并绝仁弃义。那么不仁不义,还叫人吗?不够人格,还有什么大道!无怪乎老学为先儒所批驳,至说甚于杨墨。殊不知自外面上看,似乎老子与孟子相反对。自内容理论,却相反而实相成,各有各的道理。试将大道仁义解说,以为天下万世研究。原来大道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此时强名叫无极。既而道欲生天地人物,一动而为大道,微有朕兆,即主宰者,此时名叫太极。太极判为两仪,此两仪在天道名为阴阳。生出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在人道名为仁义,生出五伦八德,礼义三百,威仪三千。大道分判,便有仁义,这也是自然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是一生二的说法。绝仁弃义,是合二为一,返本还源的说法,并不是菲薄仁义。若认为是菲薄仁义,下篇上说:“夫道而后德”,连自己说的“德”也菲薄了,那不自己反驳自己吗?不过仁义是大道生的,老子从天道立论,所以轻仁义。大道既化为仁义,必由仁义才能生大道。孟子从人道立论,所以重仁义,不然孟子的宗旨,就是批邪说正人心。杨墨充塞仁义,视之如洪水猛兽。老子菲薄仁义,何以没有一句提到他呢?况说孟子虽提倡仁义,却不直说仁义。“亦”字就含有非常的意思。非常时代,乃亦有仁义,重仁义,是救战国的惨祸。不然孔子最重仁,而说义的地方少。礼运大同,只说讲信修睦,而不说仁义礼智,岂不是孔子孟子也不和吗?原来圣人的话,各有作用。孟子说仁义,是救据乱的祸,进为升平。孔子讲信修睦,是进升平为大同。太上老子讲道德,是进大同为敦化。(所以江圣拟筹办万国道德会,先注孟子,次礼运,又次道德,就是这个意思。)或有人说,这个说法是否固不必论,然既以仁义救今日之战祸,只提倡孟子就是了,何必又注道德经呢?不知这是论其大纲,若论其细目,说仁义也有道德,称道德也有仁义。孟子内也有道德,道德经内也有孟子。仁义是道德的大纲,道德是仁义的归宿,无道德便没有仁义,无仁义也不成为道德。仁义固然要紧,道德更为要紧呢!
黄真人云:常观上古之世俗尚敦庞。就是上古之世纪,习俗爱好的是敦厚庞大而实朴,人皆浑朴,各正其性,安定重命。就是说各各的天性真正,其寿命安定不动摇而有寿考。安其独而乐其业,极为本分的意思。一如物之任天而动,一切万物,享受的是天然,动态活泼,无惊恐之意。率性以行无事,天然的乐园,不待假借安排,任天而动的意思。也就是顺其性的当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此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何如之化理哉!此正是天地自然,无为自化。其主要不过浑浑沦沦,无思无虑,与大道为一而已矣。无如皇风日降,大道愈衰,于是有仁义之说。兢兢业业,无敢或荒。这就是说,由仁居义,亦是圣贤美事,未可厚非。而特拟诸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