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见证。事实上,想仅仅依靠印度河流域当时相对发展的农业,去克服上述
政治缺陷,并建立、维持一个庞大的统一政权,显然是不可能的。历史没有
超越这一规律,印度河流域在那个时候也的确没有出现高度集权统一的奴隶
制国家。
印度河流域虽然早已存在许多行政效率较高的作为社会政治中心的城
市,然而,作为这些城市中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事务的各种权力
机关,相比于古代埃及法老的高度集权的强大王朝却还很逊色。当时,各个
① 陈洪进:《罗米拉·塔帕尔的史学思想》,见《南亚研究》1981 年第2 辑。
… Page 66…
城市的经济、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就其政治发展而言,各
个城市还只是以相互独立的政治中心而存在。每个城市以城镇为基地,统治
着周围农村的广大农民,形成以城市为首都的各个城市国家。在所有考古资
料中,也从来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印度河流域行使高度集权统一奴隶制国家最
高权力的帝王存在过的标志。因此,可以推断,印度河流域各城市文明国家
很可能采用了共和政治的形式,而这种共和政体或许是通过高级祭司、富商
以及军事贵族集团共同担任高级官吏,掌握国家的统治权力而具体实现的。
(2)哈拉巴城市社会的衰落
哈拉巴城市社会的衰落是与整个哈拉巴文化的衰落紧密相连的。哈拉巴
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的兴衰期前后不一。作为印度
河流域文明中心的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其兴衰期是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
元前1750年之间,即到公元前1750年之后,两座城市由繁荣骤然走向了衰
落。
近年,在印度河流域及其周围有关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有些城市文化
较哈拉巴文化还早,史书习惯上称这些文化为前哈拉巴文化。如巴基斯坦考
古学家在科特·迪吉的发现,就表明这里在摩亨佐·达罗兴起之前,就已经
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城市文化。坚固的城墙和石块以及砖砌而成的塔楼,都成
为其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科特·迪吉城市文化开始出现的年代大约为公元
前2600年,其晚期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哈拉巴文化的发展水平。此外,当中
心区的文明已经衰落时,其它一些地区的文明却依然在持续发展。五六十年
代,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罗塔尔的考古发掘证明,这里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
右,还存在着发达的印度河文化。
可见探讨哈拉巴文化的衰落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整个哈拉
巴文化的衰落首先体现在作为其载体的城市社会的衰落上,因此,这里主要
就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的衰落作一粗泛地介绍。
如前所述,学术界普遍认为,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城市大约是在公元前18
世纪开始其衰落过程的。不过也有极少数的学者持不同意见,如M·惠勒和
斯·皮戈特认为: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的衰落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即
在北方雅利安人入侵该地区时期。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衰落的原因是入侵及
暴力破坏的结果。他们在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主要是:在摩亨佐·达罗遗址的
最上层发现有城市街道、房屋等被烧毁的残迹,而且到处都有居民被砍伤的
骸骨。另外,据《梨俱吠陀》一书的文献资料佐证:颂诗中提到,雅利安人
在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的援助下,在一次战斗中就摧毁了达萨人的 90
座城市。 (“达萨人”,原义为敌人,这儿专指印度人。)
14
不过,许多学者依据放射性碳 的定年标准,确认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
的衰落要比1500年早两个半世纪,这就从时间上否定了M·惠勒等的主张,
而且雅利安人最初主要活动场所在印度河上游这一事实的提出,又从空间上
对雅利安人侵略破坏说提出质疑。对衰落时间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关
于衰落原因上的重大分歧。
关于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衰落的原因,近年又有一些新的提法。其中比
较有影响的观点之一就是美国学者R·L·雷克斯的自然灾害说。他认为:古
代摩亨佐·达罗附近是一个地震中心,公元前1700年暴发的地震,曾引起洪
… Page 67…
①
水泛滥,并将全城吞没 。由此推测,很可能随着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文化
中心逐渐北移于哈拉巴,并最终移向东南的坎贝湾各地。这样,印度河流域
的主要城市社会也就从此衰落不复起了。
如果说以上两种解释更偏向于外在因素的把握的话,那么以下两种见解
则比较偏向于城市社会内部原因的探寻。一种观点认为:两座城市的衰落是
由于其贸易的萧条,引起城市经济的衰落,最终招致统治权力削弱的结果,
至于贸易萧条的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并未做出交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正
②
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阶级关系的紧张造成了城市文明的衰落 。相比较而
言,罗米拉·塔帕尔、沃尔特·费尔塞维斯以及小西正捷三位学者提出的观
点,则因综合了以上两种见解的可取之处,而显得更加全面且富有说服力。
他们一致认为,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城市社会的衰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
程。其具体解释为:首先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造成了系列可怕的
后果,诸如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以及过度饲养牲畜导致的草场枯竭、土
地沙化等;其次,是水利工程失修,引发洪水泛滥,而最终招致了大水淹没
摩亨佐·达罗的灭顶之灾;再次,就是河流通道的堵塞,致使城市交通困难,
贸易受损,以及沙漠扩大,耕地数量锐减,导致的农业生产的大滑坡;最后,
正是在所有以上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印度河流域城市社会的经济危机及其它
各种危机日益加剧,致使该流域大批居民开始放弃这些城市,而逐渐迁徙向
东南恒河流域的温湿地带。于是,两个城市的文明特征开始丧失,哈拉巴文
化也因之而退化为非城市化的文化形式,即史学界称之为的晚期哈拉巴文
化。可见,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了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因而也更接近一些
历史的客观真实。
当然,无论是何种观点,都还有待于未来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明。最后,
再将晚期哈拉巴文化的概况作一简单的介绍。学者们曾一度认为,在哈拉巴
文化衰落之后,再到吠陀时代到来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印度古代史上一
定出现过一段“黑暗时代”,亦即文化史上的中断期或空白期。令人遗憾的
是,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却完全推翻了这一传统认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
是晚期哈拉巴文化成为联系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的中介环节。这种晚期哈
拉巴文化不仅继承了哈拉巴文化的许多传统,而且表现出一系列地区性的多
样化形式。
不管怎样讲,早期奴隶制城市社会的衰落,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整
个历史进程而言,首先应当算是一种损失,一种文明的退步。不过,历史在
一定阶段的倒退有时正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序曲。非城市文明的晚期哈拉巴文
化也正是经过几个世代的演变,进而与操印欧语系和吠陀梵语的刚刚定居在
印度北部的雅利安人的接触,并通过与吠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同吠陀
文化一起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而共同影响着印度社会的不断发展过
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印度河流域主要
城市社会的衰落。而城市社会这一文化载体的崩溃,又造成了整个文化的坍
塌。可见,一定社会的文化状况及其演进过程,正是反映该社会其它各个方
面情况的睛雨表。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