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道谕旨云:
… Page 486…
清史演义 ·921·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
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
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
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
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
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
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
钦此。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
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
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
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
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
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
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
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
饷,仍如其旧。
… Page 487…
清史演义 ·922·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
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
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
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
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
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谕旨云: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
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在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
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
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
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Н嵨帷
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
得挟虚憍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
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
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
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
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钦此。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临时大总统孙文,因袁世凯推翻清
室,有功民国,至此点眼。特把大总统位置,完全让与。大众
亦多半赞成。于是内阁总理袁大臣,遂任民国第二次临时大总
… Page 488…
清史演义 ·923·
统。至若副总统位置,当南京会议时,曾推黎都督元洪,不复
再选。从此“帝德皇恩”的字样,一概删除。回应首回起笔。
这位隆裕太后,自宣布共和后,寂居宫禁,抑郁寡欢,至次年
冬间,积成胀疾,奄奄而逝。上谥为孝定景皇后,清室事从此
了结。全部《清史通俗演义》,亦就此告终。
统计清自天命建号,至宣统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自顺
治入关,至宣统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小子于此书告成后,
拟再从各省光复起,至袁总统谢世止,把民国历年大事,演成
小说,陆续出版,以供诸君续阅。但现在笔秃墨干,脑枯力敝,
只好休息数天,与诸君期诸他日。诸君少待,还有几句俚词,
作为全部小说的尾声:
清自摄政始, 复以摄政终。
顺治推早慧, 宣统亦幼聪。
孝庄与孝定, 权位毋乃同。
得国由吴力, 逊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复, 天道如张弓。
寄语后起者, 为国应效忠!
努力惩覆辙, 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贵, 何苦效乃翁?
此诗归结全书宗旨。
民国成立,自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始。孙中山以二十载之苦
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谓非有志竟成之举。惟推倒清室,则
实自袁项城成之。袁之才具智术,实出民党诸人上。而庆王弈
劻、摄政王载澧,以及满廷诸皇族,更无一足与袁比。袁固乱
世之雄哉!若隆裕太后之决计主和,下诏逊位,虽出于中外之
… Page 489…
清史演义 ·924·
逼迫,不得已而使然,然较诸固执成见,贻害生灵者,殆有间
焉。著书人或详或略,若抑若扬,皆斟酌有当,非漫以铺叙见
长,成名为小说,实侔良史。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
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