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7年申论考试魔鬼冲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
(一)、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二)、解决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方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7、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
1、经济结构不合理; 2、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二)对策: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2、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3、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4、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一)、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落实上述战略布局的要求:
1、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
2、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4、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5、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2、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4、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
6、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8、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具体来说,就是: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2、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3、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4、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
1、既要看经济指标,有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 2、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
3、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4、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
5、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6、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 7、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几点要求:
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
2、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3、必须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作表面文章;
4、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不急功近利。
(二十)公共安全 
含  义: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故意或过失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原  因:
    我国目前公共安全问题突出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及反映这些矛盾的社会问题的表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在此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  
    其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产生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冲突的加剧必然使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其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当前,除了农村民工潮之外,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动大军,给人口管理和治安带来巨大困难。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社会犯罪现象。  
    其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政府职能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会调控能力弱化,从而影响社会治安的调控和整治。  
    其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对 策:
    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强化法治,要用法治来确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与完善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四,依靠科技。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把科技产品运用到维护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对安全高发区进行监控、警报等预防。 
    第五,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搞好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防范和管理水平。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时不乱。 
    第六,加强基层,全民参与。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群众应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第七,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