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了一封情书时,她们火冒三丈,认为这是对她们的人格的亵渎,斥责他是个“胆大妄为的狗贼”。而且她们还反躬自省,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不检点,被人利用。总之,她们是善良的家庭妇女,力求道德的纯洁。当然,她们并不是那种古板无意趣的妇人,动不动就对人金刚怒目式。那就不能称为“风流娘儿们”了。她们很活泼,也很有主见,培琪大娘尤其如此。她在家中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如何对福斯塔夫采取行动,她是一个主导者。相比较而言,福德大娘就软弱一些,丈夫对她很不信任,时常醋意大发,使她畏首畏尾。当然,她们二位联合起来以后,就有力得多了,虽然仍受着丈夫们的监视和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她们沉着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掌握福斯塔夫这个贪财好色之徒的心理,又利用快嫂桂嘴传递信息,引他上钩,最后终于达到保护自己,惩罚恶棍的目的。
对于福德大娘,这次行动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教育了嫉妒成性、冥顽不灵的丈夫,福德对妻子不信任,严加管束,也反映了那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男人过分热衷于要求女性贞洁,安分守己,静如古井。殊不知妇女也有玩乐的天性,她们也需要人的尊严和独立意识。这出戏表明妇女的胜利。福德事后对妻子道歉说:“从此以后,我一切听任你;我宁愿疑心太阳失去了热力,不愿疑心你有不贞的行为。你已经使一个对于你的贤德缺少信心的人,变成了你的一个忠实的信徒了。”
另外,剧中也安排了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其主题仍然是青年男女如何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罗网,争取自由,这是社会解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莎士比亚许多作品中不遗余力加以宣扬的观念。有好几个人想娶安小姐。英俊潇洒的青年贵族范顿与小姐两情相悦,却遭家长反对。安的父母要选法官夏禄的侄子斯兰德和法国医生卡厄斯。前者是一个滑稽可笑的角色,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糊里糊涂一个劲儿对叔叔说:“你叫我娶她,我就娶她。”安一与他说话,他就答非所问,笑话百出。这一场戏是全剧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安的父亲看中了斯兰德的钱财,夏禄也觉得安的陪嫁少不了,就竭力撮合,安不满地说;“这是我父亲中意的人。唉,有了一年三百磅的收入,顶不上眼的伧夫也就变成俊汉了。”安的母亲相中了法国医生,但这位实是个轻狂无用之人。安断然宣言:“要是叫我嫁给那个医生,我宁愿让你们把我活埋了!”她与范顿的爱是破除了门第观念和金钱束缚的,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理想的爱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推崇备至。具体到有关福斯塔夫的几部剧作,他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说法即“福斯塔夫式背景”。在致德国作家拉萨尔的信中他认为应该多向莎士比亚学习:“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在这个封建关系解体的时期,我们从那些流浪的叫化子般的国王、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身上,什么惊人的独特的形象不能发现呢!这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这种类型的历史剧中必然会比在莎士比亚那里有更大的效果。”恩格斯这里说的主要是《亨利四世》,在那里,平民社会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而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平民生活是主要内容。该剧为我们认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恩格斯在谈到这个剧作时,还热烈地称赞道:“单是‘Merry Wives’(《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比起全部法国文学来,就有更多的生活和情节……。”我们知道,戏剧有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几个阶段,第一幕一般作为开始部分要向观众介绍剧中的地点、人物和事件。在该剧第一幕的四场戏中,所有的人物都登场亮相,人物间的矛盾纠葛也都初露端倪,内容相当丰富,而且生动活泼,不是板地铺叙述一遍。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高超的编剧技巧。
《皆大欢喜》
——化恶为善的乐园
五幕剧《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喜剧珍品之一,其中的一些角色如试金石、杰奎斯和罗瑟琳等成为莎剧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出戏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剧情大致是这样:某一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公爵有个弟弟叫弗里德里克,他因为私心和权欲狠毒地发动政变,强占了哥哥的宝座。公爵被流放,有不少人跟随他来到亚登森林。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她的堂妹,弗里德里克的女儿西莉亚自小要好,为了陪伴她,留在宫中。男主人公奥兰多父亲早死,由大哥奥列佛照顾。奥列佛心胸狭窄,觉得这个弟弟将来会妨碍他,故百般虐待,不给他钱,也不送他去受教育,整天把他关在家里象圈一头牛。奥列佛找个机会,怂恿奥兰多与官廷拳师比武,期望他在打斗中毙命,他也就解脱了抚养之责。不想奥兰多勇力过人,在比武中得胜。不但如此,他因为天性善良,虽未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也自有高尚文雅的仪表。宫中两姐妹也出来观看比赛,罗瑟琳和奥兰多一见钟情。但立即被迫分开。弗里德里克对罗瑟琳在宫中很感厌烦,觉得她好象公爵的影子一般,就找个借口将她流放。罗瑟琳只好去投奔在森林中生活的父亲。西莉亚因为舍不得和她分开,决定与她同去。为了路上安全,罗瑟琳女扮男装,改名盖尼米德,就这样,一路上也遇到不少困难。那一面,奥列佛见一计不成,更加痛恨奥兰多,准备用更狠毒的手段处置他。他家的老仆人偷偷报告了奥兰多,两人一起逃出,到森林中避难。在路上他们和两姐妹相遇。但因为罗瑟琳化了装,奥兰多没有认出她。罗瑟琳自然认出了他,而且见他思念自己的样子,就设计好好考验了他一番。
他们在森林中游荡着。不久,奥兰多的哥哥也被流放,在森林中,遇上毒蛇和母狮,生命危急,正巧奥兰多赶来,他不记前嫌,救出哥哥,自己却受了伤,奥利佛深受感动也深自愧疚,后悔从前那样对待弟弟。他们的手足之情从此愈加深笃。奥利佛爱上了西莉亚。后来他们找到了公爵,得到允许,双双成婚。
篡权者弗里德里克对公爵越来越不放心,害怕公爵手下聚的人多起来会东山再起,遂决定亲率军队,去林中将他们剿灭。但在路上,遇上一位聪慧而又高尚的隐士,力劝他放下屠刀,皈依基督。他幡然悔悟,请回公爵。兄弟和好如初。
剧中所有人物的结局都令人满意,正如剧名所示,ASYou like It,天遂人愿,每人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莎士比亚在剧中虚构了一个理想乡亚登森林,他把不愉快的东西排除在这个理想乡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且不说这样的幽静所在难以找到,即便有,也早被世俗的奸诈和铜臭污染破坏得一塌糊涂了。作者特别强调两个世界的对立,一个是尔虞我诈为了权力和金钱而不顾一切的俗世社会,一个是代表正义与和谐的亚登森林。这两个世界既对立又互有联系,剧中几乎所有角色都在这两个世界间活动,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大家都是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皈依。从这个意义上人们称《皆大欢喜》为“田园喜剧”。我们见到这个名称会自然地想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陶渊明、王维隐居山野,悠然自得,摆脱尘俗的纠缠。在莎士比亚时代,田园喜剧很盛行,但大多数作品过于做作,写一些高雅的千篇一律的抒情诗句,人物也都过于虚无缥渺,非人世所有。莎士比亚的理想乡离尘世并不远,而且是尘世的一种连续,人物都是从尘世中涌入,所以更具有现实性。其中人物经过苦难的磨炼更加坚强,内心平静,道德高尚。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大,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一经他们点化,就改邪归正,重新作人。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这出戏中自有其严肃的目的,即宣扬道德的感化作用。
因此,他并不掩饰现实的不完满甚至残酷,相反,他有意识地多写现实中阴暗的一面,为的是最终以理想来改造它。这阴暗由一系列流放组成。篡位公爵流放了哥哥、侄女,实际上也就是流放了自己,因为如果哲理一点说,他是把自身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