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意象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意象派诗人认为理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性,唯有直觉才能察知事物的独特性;艺术家为了刻划事物的“独特性”,就必须使用直觉的语言手段,来捕捉直觉中的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并将它表现出来,使视觉中的事物形象更加新颖独特。因此,他们给艺术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艺术=直觉=生活中的意象。
意象派在创作方面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1913年,意象派提出了由庞德起草的“三原则”:“一,直接处理 ‘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二,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三,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的短句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见弗林特《象征主义》)。
其中,第一条是意象派的宗旨,第二条对第一条进行了明确而严酷的限制——意象派诗要纯用意象(用庞德的说法,诗不是“情绪喷射器”,而是“情绪等式”),第三条是主张用自由诗体(短行自由诗)。
1915年,意象派又提出了“六原则”。其中的四五两条与意象派字旨密切相关:“四,要写意象。我们不是一个画派,但我们相信诗歌应当确切地表现细节,而不是处理含糊笼统的概念……五,要写硬朗清晰的诗,不写模糊的不确定的诗。”“表现细节的原则”比庞德的观点“往后缩了”。这个原则表明后来的意象派更倾向于使用单式描述性意象,而不去努力把意象变成具有深意的隐喻或象征。因此,从理论上讲,后期意象派距离象征主义越来越远了。
意象派实质上是对当时统治英美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的反拨。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经过了它的壮年的汹涌澎湃,在 1880年左右退化成矫揉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的感伤主义,充满了甜得发腻的比喻,或是庸俗的训诲。这自然引起了一些有志于诗歌艺术的青年诗人的不满,并导致意象派的产生。1908年,一群英国文学青年经常聚会于伦敦索荷区一家咖啡馆里,讨论诗歌问题。1909年,美学家T。E。休姆参加了这个团体,并成为这个诗人俱乐部的核心人物。休姆虽然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较短,但他的论文《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对统治英美诗坛一百多年的浪漫主义进行哲学上,美学上的激烈攻击,并提出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如:诗应当“在细小而干燥的事物中寻找美”;“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明确的描写”;诗必须是“视觉上具体……使你持续地看到有影响的东西,阻止你滑进抽象的过程中去。”因此,这篇文章的出现,实际上便宣告了意象派的诞生。1910年后,“诗人俱乐部又增添了新鲜血液:美国诗人庞德,希尔达·杜立特尔,英国诗人理查德·奥尔丁顿。于是,意象派的诗营形成了。
1912年,美国女诗人哈罗特在芝加哥创办了《诗刊》杂志,发表了一大批无名青年写的使人耳目一新或瞠目结舌的诗作,开始了美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歌文艺复兴时期”。1913年,希尔达·杜立特尔以“意象主义者H·D”为笔名,在《诗刊》一月号上刊出了自己的诗。这是意象派诗歌第一次面世。同年三月号的《诗刊》上,刊登了弗林特写的“意象派某诗人”访问记,提出了实际上是庞德起草的意象派“三原则”。到这时,意象派不但有创作,还有理论,完全形成了一场文学运动。
但是,直到1915年,意象派还只是当时诗坛上许多派别中的一个,并不比其他新诗派更引人注目。1915年下半年,庞德退出了意象派,美国女诗人埃米·洛威尔成了意象派的挂帅人物。她把意象派从成员不定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诗社。其正式成员有英国的理查德·奥尔丁顿,P·S弗林特,D·H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立特尔,约翰·哥尔德,弗莱契和埃米·洛威尔。他们决定每年列出一本意象派诗集。当年出版的诗集,卷首刊登了由奥尔丁顿执笔、埃米·洛威尔修改的意象派宣言,即所谓“六原则”。于是,意象派掀起文坛大波,成了人们谈论的题目。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和平的环境遭到破坏,诗人们各奔东西,有的还上了战场,顾不得推敲诗句了,因此,意象派出现了衰落。到1918年时,意象主义作为一场运动便最后结束了。
但意象主义影响仍然存在。30年代,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发起“客体派。诗歌运动。实际上是意象派的复苏,在五六十年代美国新兴的诗派中,也能看到意象派的影子。
而且,意象主义还超越了英、美,传到了世界其他各国。十月革命后,意象派在苏联落户,迅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组织,有出版物的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叶塞宁、伊甫涅夫等。出版的诗集有《语言的熔炉》、《贩卖幸福的人》、《意象主义者》,出版的杂志有《契赫——比赫》、《美的世界里的旅馆》等。
意象派也曾对我国五四时代的诗歌创作以影响,沈尹默的《月夜》、胡适的《湖上》、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王统照的《湖心》,闻一多的《秋色》,以及康白情的诗作,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说来有趣,意象派影响了我国的新诗创作,而我国的古典诗歌,却影响了意象派。
1914年,庞德主编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集。其中有四首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仿屈原》,是屈原《山鬼》的改作,《刘彻》是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的意译,《秋扇怨》取材于班捷妤的《怨诗》,还有一首来历不明。
1915年,庞德出版了《汉诗译卷》。内中包括15首李白和王维的短诗译文。这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其中的《河商之妻》(即李白的《长千行》)、《南方人在北国》 (即李白的《古风第八》)等篇脍灸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
更使人感到有趣的是,《汉诗译卷》竟触发了英美诗坛翻译、学习我国古典诗歌的历久不衰的热潮。继庞德之后,埃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我国古典诗歌150首,于1920年出版,名叫《松花笺》。其他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本,在1915-1920年间,至少不下十种。这使文学史家惊叹。他们说。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从这方面看,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促进中美、中英文化交流,扩大我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确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我国古典诗歌,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这一点,庞德说得很明白:“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辞繁难加以选择。”
在意象派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诗人,如前面提到的休姆、庞德、希尔达·杜利特尔、埃米·洛威尔理查·奥尔丁顿、D。H·劳伦斯、弗林特、弗莱契,另外还有 F·福特、艾略特等,他们都有杰出的创作。为了更好地认识意象派,下面,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些意象派人及其创作。
休姆(1883—1917)是英国意象派诗人的早期代表。1908年,他在伦敦组织了自称“诗人俱乐部”的文学小团体,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的论文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被认为是意象派的宣言。他认为,诗必须是“视觉上具体的……使你持续地看到有形的东西,阻止你滑进抽象的过程中去。”他1912年发表于《新世纪》杂志上的五首小诗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实践。其中,《落日》一诗,意象新颖,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诗中写:
一位跳芭蕾舞的主角,醉心掌声,真不愿意走下舞台,最后还要淘气一下,高高翘起她的脚趾,露出擦着胭脂的云似的绛红内衣
——在正厅头等座位一片故意的嘟哝中。
诗人以女芭蕾舞演员比落日,以演员不愿走下舞台来与我们依恋夕阳不愿它消逝的心态相吻合,以演员高翘起脚趾,都给人新奇感,在“持续的有形的”意象中引发了我们对美的憧憬和追求。
伊兹拉·庞德(1885—1972)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