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编辑工作的同时,涅克拉索夫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充分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的激情。在50年代至60年代,涅克拉索夫的眼光由城市转向了农民,转向了日益高涨的革命民主主义运动。他写下了著名诗篇《诗人与公民》(1850)、《别林斯基》(1855)、《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严寒,通红的鼻子》(1863)和《铁路》(1864)等。

  《诗人与公民》是一篇革命民主主义艺术家的宣言,诗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你可以不做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他鼓励艺术家积极投身于解放斗争,做一个当之无愧的公民。他号召艺术家们:

  为了祖国的光荣,为了信念,为了爱而去赴汤蹈火吧……

  去吧,无可指责地去牺牲!

  你不会白白地死去:事业将会永存!

  假如为这一事业有鲜血在汩汩地流动。

  涅克拉索夫就正是这种为祖国、为理想和信念而不懈斗争的诗人。

  在《大门前的思索》一诗中,涅克拉索夫充分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面前呼唤斗争的心情。随着地主权贵的丑行被层层揭露,看到被奴役人民的生活惨状,涅克拉索夫深情地呼唤着人民:

  你是否充满了力量,还会苏醒?

  难道你还要服从命运的法则?

  难道你所能做的都已完成?

  难道你创作了一支宛似呻吟的歌曲,而灵魂就永远沉睡不醒?

  在《叶廖穆什卡之歌》里,作者不再是一个思考者,而是一个鼓动家的形象。这首用歌谣的形式写成的诗,饱含渴望战斗的激情,音韵优美,朗朗上口,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诗人口号便是“自由”、“平等”和“博爱”。

  1861年,涅克拉索夫曾为“解放农奴”而作过一首献给农民的诗——《货郎》。全诗通过“货郎”游历的经过,说明了“改革”没有为农民带来任何转机,而只是一场骗局。作者认为,只有重新站起来同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斗争,才可能最终使人民摆脱无权和贫困的状态。

  《严寒,通红的鼻子》(1863)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一首“劳动”颂歌。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位俄罗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自己关于生活、关于俄国社会的思考。涅克拉索夫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庄严美丽的斯拉夫妇女的典型”,这就是诗中的主人公达丽亚。她身上的所有美德,都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在对达丽亚的赞美中,充满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崇敬。

  《铁路》(1864)也是一首赞美劳动者的诗篇。该诗通过描写铁路修建的过程,歌颂了人类文明的真正创造者——劳动人民。

  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在这个时期,涅克拉索夫以更高的热情写下了几部叙事长诗,即:《祖父》(1870)、《俄罗斯妇女》(1872—1873)、《同时代的人们》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俄罗斯妇女》歌颂了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赞扬了一群“俄罗斯妇女”献身正义事业、追求崇高理想的高贵品德。长篇讽刺诗《同时代的人们》揭示了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丑陋习俗的可怕画面。

  涅克拉索夫一生都在以创作和革命活动为时代服务、为人民呐喊。直到临终,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将“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视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谁如果要为这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

  那为了实现人与人是兄弟关系的斗争,那他就能在死后得到永生

  1878年1月8日,涅克拉索夫逝世。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是一部以农民为中心位置的史诗。它耗去涅克拉索夫十四年的时间,倾注了涅克拉索夫的全部情感和心血,包容了俄国社会整个的生活真实,是一部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篇。

  长诗以七个农民在路上相遇、争论“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问题开始。为寻求答案,他们厌弃工作,饮食无味,甚至”背井离乡”地去漫游全国,寻找“过好日子”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通过七个农民的所见所闻,尖锐地揭穿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实质,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所受到的新的剥削,表现了农民的觉醒。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农民所受的屈辱。七个寻找真理的农家汉子要去寻找的幸福之地只是“不挨鞭子省,不受压榨乡,不饿肚子村”。而现实却给他们以否定的回答,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处境,他们仍然处处忍饥挨饿,挨打受气。过去他们受地主的剥削,现在他们还要受到资本家、商人的剥削。在揭示俄国农民所处的悲惨境遇的同时,涅克拉索夫还表现了农民心中对剥削者的仇恨,预言了他们的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

  每个庄稼汉的心,是黑乎乎的一片乌云,多少怒火,多少恨!

  本应当雷火往下劈,本应当血雨往下淋。

  在涅克拉索夫的这首长诗中,还有正在觉醒的农民的形象,如萨威里、阿嘎普等,在他们的身上,作者使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了他们愤怒的激情和正在觉醒的反抗意识。

  叶密尔·吉铃、玛特辽娜·吉莫菲芙娜是涅克拉索夫在诗中塑造的两个优秀妇女形象,她们善良、勤劳、对统治阶级充满深深的仇恨。玛特辽娜忍受着繁重的劳动、生活的贫困和丧子之痛,仍然顽强地同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在平民知识分子格利沙·杜勃罗斯克诺夫身上,涅克拉索夫看到了解放运动胜利的希望。在格利沙编写的歌词《俄罗斯》中,涅克拉索夫表达了要过“好日子”,只有用斗争去争取的思想:

  为了被压迫的人,去斗争,去劳动,站在他们一起,走向被侮辱的,走向被欺凌的,——

  那里需要。

  这首歌词充分反映了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战斗精神和自觉投身革命的强烈意识。这首长诗也成了比以往的文学作品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长诗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风格,它运用了民歌的形式,民间口头文学对人物的设计方法,语言生动鲜明,充满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那种朴实、幽默、机智和诗意的气息,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作者试图贴近人民群众的创作思想,保持了内容的一致性,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涅克拉索夫的诗一改过去的书卷气,在形式、题材、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一代诗风,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诗人,将俄国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章 十九世纪后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说

  十九世纪七十年至九十年代是俄国社会不断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开始形成的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不仅出现在反资本主义制度、反农奴制残余的斗争行列,也出现在作家队伍中。他们的出现,标明了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开始。

  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但这场不彻底的改革也在俄国留下了严重的农奴制残余。农民们处在极度贫困之中。产业工人们为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不断进行自发的斗争。这一时期,农民骚动和工人罢工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场有农民参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

  七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以“到民间去!”为口号的民粹派运动。他们站在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沙皇专制和地主的剥削,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他们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堕落和倒退,并认为,只有回到俄国农村的“村社”,才能使农民既摆脱贫困,又不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侵害。他们幻想走俄国的村社道路,避开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并没有懂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而且必将取而代之。1874年,大批进步青年满怀着对农民的同情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穿上农民的衣服,深入到农村宣传反抗沙皇专制和地主剥削的主张。后来,很多参加这一运动的青年都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1876年,“土地与自由社”成立,他们提出把土地平分给农民以及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