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廊挥ε怠!�
5月18日下午,是双方商定的签字日。陈其美坐一辆黄包车,准时来到法租界的萨坡赛路14号,随后鸿丰公司李海秋等也准时赶到。然而尚未坐定,就冲进来两位凶手,拔出勃朗宁手枪向陈其美猛烈射击,陈头部连中数弹,当即身亡,时年39岁。
此时,袁世凯在上海的势力还很大,萨坡赛路14号房主日本人将尸体搬放在门外,使死者暴尸街头,陈其美的亲友都不敢去认尸。
蒋介石不顾危险,挺身而出,收敛尸体,运到蒲石路新民里13号自己的寓所。然后筹借款项,办理丧葬诸事。他准备了一些酒菜,点燃了香火蜡烛,祭奠盟兄。祭文中说:“义弟蒋介石致祭于英亡义兄之灵前曰:呜呼,自今以后,世将无知我之深,受我之尊,如公者乎。两年以来,至今七载,其间所共者为何事,非安危共仗之国事乎?所约者何如辞,非生死相共之誓词乎?而乃一死一生,卒至国事未成,誓词未践,死者成仁成义,故无愧于一生,而生者守信践约,岂忍惜于一死。”情真意切,如泣如诉,令人潸然。
陈其美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陈的死,使孙中山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陈的死,使蒋介石失去了政治引路人。
8月13日,孙中山率黄兴、伍廷芳、唐昭仪等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堂举行“陈英士及癸丑以来诸烈士追悼大会”。会场上方悬“气壮山河”的横幅,左右两联是陈其美生前所作:
扶颠持危,事业争光日月,
成仁取义,俯仰无愧天人。
第二年5月,蒋介石又把陈的灵柩由上海归葬于浙江湖州风景秀丽的岘山南麓,碧浪湖畔。墓前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陈公英士之墓”六个遒劲的大字。
永泰之役遭重挫,谢娘巧演藏缸戏(1)
陈其美遇刺后不到20天,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得暴病身亡。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
1918年3月15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的任命,出任粤军总部作战科上校主任。陈炯明为总司令。粤军成立后就高举护法北伐的旗帜,首先开往广东毗邻福建前线。这时,蒋介石刚过而立之年,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到任后,一切作战计划均出自他手。按此计划,战事取得很大进展,因此给人留下能征善战的印象。陈炯明还当着蒋介石的面赞叹说:“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9月18日,蒋介石被晋升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该军驻扎在漳州市北长泰镇,任务是###依附北洋军阀的福建督军李厚基。蒋介石自投到孙中山大元帅麾下一直从事参谋工作,心里犯嘀咕:这参谋工作出谋划策,左一个方案,右一个计划,没有实权,没多大意思。什么时候才能带兵亲自到前线,真刀真枪,一展身手呢?现在得到这样的机会,蒋介石长了精神,9月20日,他按照古代统兵的惯例,郑重其事地举行出师祭旗仪式,他宣读了自撰的祭文:“伏愿尔今尔后,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或震寰瀛,光耀两极,完成革命伟大之盛业,皆自神灵所赐也。”岂知他这一次领兵打仗却是一次惨败。
蒋介石率兵挺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12月7日包围永泰城。正当永泰唾手可得的时候,总司令部传来紧急命令,声称司令部已与李厚基达成停战协议,命令蒋介石停止前进。蒋介石大惑不解。原来,这是李厚基的缓兵之计,陈炯明误中了对手的圈套。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蒋介石是个有主见的人,他冒着违抗命令的风险,决定继续按计划进行。仍令梁鸿楷、丘耀西二将领继续前进,占领永泰,逼近福州,将李厚基打个措手不及。但是,梁、丘二人已接到陈炯明的停战令,不再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在拿下永泰之后停止前进。
李厚基得到喘息机会,经过休整,卷土重来。12月15日单方面撕毁协议,集中兵力,向永泰发起突然袭击,梁、丘见势不妙,争相逃亡,蒋介石猝不及防,难以挽回颓势,长泰、永泰相继失陷。蒋介石被困在永泰城中,城内蒋军乱作一团,争相逃命,蒋也只好弃城而走。
蒋介石逃出城,城外山麓有座小庵,称后庵。与庵相邻有一农家小院,主妇是江西人,姓谢,人称“谢娘”。蒋介石喜欢游山玩水,见庙必拜,围困永泰城时曾光顾过后庵,在谢娘家喝茶休息,见谢娘手脚勤快,屋里收拾得干净利落,与谢娘闲聊,谈得很是投机。此时,后边有敌兵追杀,慌不择路,遂逃进了谢娘家里,气喘吁吁地说:
“后面追兵来了,我已无路可走,快找一个地方让我躲一下。”
谢娘对这位青年军官颇为同情,有心救他脱险,无奈院子太小,实在没有藏身之处。谢娘急中生智,指着一口水缸说:
“这口缸里没有水,赶快跳进去!”
蒋介石顺从地跳进水缸,蜷缩着身子。谢娘手脚麻利地搬来锅盖严严实实盖好。又找来一些杂物放在上面。谢娘刚刚布置停当,追兵就进了院,里里外外搜个遍,见无可疑之点,就到别处去了。
蒋介石躲过一劫,谢娘挺身救人的大恩大德实在应该铭记不忘。终因蒋顾及自己的颜面,耻于张扬,讳莫如深而鲜为人知。
这次战役中,蒋介石丢失了过去6年的日记、两部兵书。一部是《巴尔克战术》,这部书是德国一位普通文人所著,但被德国军人奉为宝典;一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日本军人奉为宝典。此二书蒋随身携带,经常阅读,并有圈点。
蒋介石这一次以军事指挥员的身份,指挥的战役竟以惨败告终,心中抑郁,闷闷不乐。他很认真地做了个总结《粤军第二支队进攻永泰情况始末》,痛心地检讨了此战失败原因:过信停战条约;带病指挥作战;士兵入城抢掠,见敌即溃;梁统领迷于酒色,不听指挥;防线设置错误。
永泰之役遭重挫,谢娘巧演藏缸戏(2)
蒋介石通过此次战役,他感到陈炯明手下将领关键时刻不听指挥,是这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才真正认识到训练和驾御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
永泰脱险后,蒋介石请假两个月,自漳州回到上海。
1919年5月初,蒋介石再回长泰第二支队复职。以安置家属和拟订粤军改革计划为由,在厦门鼓浪屿租赁房舍,离开漳州粤军司令部。
7月9日,又以在粤军遭受疑忌,坚决辞去第二支队司令的职务。与姚冶诚一起,在寄庐怡然自乐,自谓:“幽境高蹈,啸歌自适。夜间月白风清,衣襟俱爽,较军中有天堂地狱之分。”是日薄暮,往登郑成功古阅操台仰慕其雄风不已。海边有巨石,石上凿有“天地正气”四字,蒋受启发,拟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又有“其介如石”,一同交给庙里僧人,令其刻石留念。8月7日,孙中山辞去军政府政务总裁职务,这自然使蒋介石心情沉重。9月5日晚,沿海滨散步,对景抒怀“海天奇景,饱览无余,头脑胸襟,贮满新鲜空气”。时而感叹国事,吟诗一首:
明月当空,晚潮汹汹,国事混蒙,忧思忡忡,安得乘宗悫之长风,破万里浪以斩蛟龙。
结义张静江,经营“恒泰号”(1)
陈其美遇刺身亡后,蒋介石失去了政治靠山,立刻觉得形只影单,无依无靠,孑然独立,四顾茫然。“嘤然鸣矣,求其友声”,友人在哪里呢?人海苍茫,类似陈其美那样可靠的兄弟、朋友、导师,一人难觅。
最后,他终于认定了陈其美的盟兄、浙江老乡——张静江。这位张静江被称为民国“奇人”,他的家世、个人能量及影响,甚至超过陈其美。在蒋介石的人生旅途中,痛失陈其美之后,是张静江填补了这一真空,继续承担起导师、朋友的角色,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政治上为蒋介石提供了不少机会,在生活上给予蒋介石以很大的帮助。
张静江是浙江吴兴人,生于1887年9月19日。先世以经营丝绸和盐业起家,到他祖父时,已拥有价值白银40万两的资产,是南浔巨富之一,上海著名的美丽园林——张园即是张家的产业。
张家有钱,在张静江20岁时,其父花了10万两白银为其买得江苏候补道的头衔,1902年他以此头衔成为驻法国巴黎使馆商务随员。
张静江是富家子弟,从小养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