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引起了整个欧
洲的警惕。
他大咧咧地在捷克镇压新教势力,却没办法控制时局,一乱之下,身不由已,由得一个小小的捷克起义军打到首府维也纳城下。堂堂大皇
帝竟向下属“天主教联盟”请求支援。天主教联盟调动大军直接介入,而对立的“新教联盟”虽然也卷入战争,但是没有直接出兵,捷克起义
被镇压,菲迪南血洗捷克,取消信教自由。
刚得到胜利的菲迪南洋洋得意,为压制新教诸侯,把手伸向德意志的西北部,这让英法和丹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丹麦以保护新教的名
义进攻菲迪南,而菲迪南居然被并不很强的丹麦军队迅速击败,他再次向天主教联盟请援,可是他前段时间得志便猖狂的表演让联盟的诸侯们
感到害怕,他们也不愿意看到皇权的强大。于是坐观皇帝惨败。
在菲迪南欲哭无泪的时候,三十年战争中的两颗巨星之一出现了。一个叫华伦斯坦的军人愿意自募军队出战,而且不要皇帝出钱,只要一
个名义。菲迪南简直不信有这等好事,他问华伦斯坦:波希米亚能否养活两万军队。华伦斯坦回答:“不是两万人,而是五万人。”
不知道他对皇帝又说些什么,菲迪南很快就委任他做司令。但是不久,整个德意志都能猜出来他大概说了些什么,而一向对人民冷酷的菲
迪南对此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华伦斯坦有捷克人的血统,但他却把自己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新教徒,却替天主教皇帝打仗,其实他什么宗教都不信,他信仰的
是权力和一统德意志的梦想。但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他嘲笑那些传统的作战原则,他征召雇佣军,一出手,就轻轻松松连胜几场,而天
主教联盟怕好处都被他占了,也匆匆出兵,丹麦战败。
华伦斯坦声名鹊起,但这名声在德意志老百姓看来,实在是太血腥了,因为没有固定军
费,他居然纵兵大掠,一来补充军费,二来调动士气。这样一来,他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老百姓只能在废墟中哭泣。这也是
这位一代英才最为人所唾骂的地方。
在当时迎接华伦斯坦凯旋而归的不仅有老百姓的怒骂,还有诸侯们的弹劾。原因在于华伦斯坦虽然残忍,但是却非常有志向,他希望建立
一个统一而富强的德意志,与哈布斯堡家族空想式的战略相比,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认为诸侯不除,国无宁日,极力主张废除诸
侯,统一全国,然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海上贸易,建立世界强国。由此后欧洲发展史来看,不能不佩服华伦斯基的远见。
但是他小看了德意志诸侯的实力,他们威胁菲迪南,要解散军队,不选他的儿子做皇帝。菲迪南屈服,免华伦斯坦职务,解散军队。刚把
华伦斯坦赶回家的菲迪南马上又作怪,宣布《归还教产令》,逼得本来打算屈服的新教诸侯们向外国求援。
于是,就在解甲归田的华伦斯坦在家里叹息着老死田园,不能一展抱负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而这个转机是他的一生中最杰出的敌人带
给他的。
1630年7月,一支瑞典军队打着“挽救德意志信仰自由”的旗号,突然出现在德意志中部,而菲迪南把新教的诸侯推到了瑞典人的怀里,因
为他居然还不停止归还教产令。他的敌人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个满头金发的潇洒骑士,三十年战争中的另一个巨星。命运让古斯塔夫和华
伦斯坦来了一次巅峰对决。
古斯塔夫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理解火器的意义,并为此创造了新式的战术,其军事指挥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堪称
艺术,在战役指挥上甚至略胜华伦斯坦一筹。他一出现,就用线式战术布阵,充分发挥火器威力,把天主教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他陷北德,下
纽伦堡,渡莱希河,兵临慕尼黑。没有任何一个天主教联盟的将军可以稍稍影响一下他行军的速度。
给古斯塔夫提供了40万塔勒军费的法国盟友路易十三,也对瑞典的胜利感到恐惧,大喊:“这是一个严重时刻,要为这些哥特人的前进划
一个极限”,急忙派兵沿莱茵河布防。
菲迪南终于明白华伦斯坦是无法替代的,于是华伦斯坦再披战袍。他的条件是:对皇帝的军队和后备部队拥有指挥权;不受任何人监视;
他在攻占的国土上接管皇帝的若干权力,如没收财产权和赦免权;可以和外国进行各种谈判,可以签署和约,等等。菲迪南只有同意。
华伦斯坦也震惊于古斯塔夫的军事才能,因此他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不断打击古斯塔夫的新教盟友,牵着想决战的古斯塔夫绕圈子,在
时机成熟的时候杀个回马枪。11月16日,古斯塔夫终于与华伦斯坦在吕岑城下正面决战,对于这一战,整个欧洲已经期待了很久,整个德意志
的走向和欧洲的格局都系于此战。
那天,天降大雾,双方斗智斗勇,古斯塔夫的士兵喊着:“上帝与我同在”。而华伦斯基的战士喊着:“圣母玛利亚”,互相冲杀。作为
大军统帅的古斯塔夫亲自带骑兵冲锋,他击散华伦斯基的火枪兵和骑兵。眼看胜利在望,大雾之中的古斯塔夫不辨方向,仅带着三名亲兵就当
先冲入敌阵,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背部,北方的雄狮战死了。
但他的死激发了部下的勇气,他们不仅没有因此溃散,反而在悲愤中发起全线冲锋。为抢回敬仰的统帅遗体,瑞典全军拼死血战,宁死不退,
腿部受伤的华伦斯坦面对如此强悍的敌人只能率军退走。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瑞典士兵手持火把,守护着他们国王的遗体。
古斯塔夫之死常令后人叹息,因为他的死充满了英雄悲歌、马革裹尸的壮烈,毕竟,能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是真正军
人的死法,是将军的荣誉。与他相比,菲
迪南之流的哈布斯堡皇帝就显得懦弱而无血性,没有一个德国皇帝,甚至没有一个诸侯战死沙场,死去的都是德意志人民,仅仅这一点,就可
以看出德意志人民效忠的都是些什么人。
在古斯塔夫心中,有一个在德意志建立新国家的计划,英雄壮志未酬,总是令人扼腕。金德里在《三十年战争史》中说:“(如果胜利)
他是可以达到他的最终目的,在日尔曼建立一个国家,使该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进步,提前一百年以上。”
华伦斯坦知道,在战役上他败了,但在战略上他胜了。果然,没有了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就像没有了灵魂,在诺德林根被华伦斯坦击败。
而华伦斯坦也是好景不长,如果说古斯塔夫战死沙场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华伦斯坦之死就让人感到统治者的卑污与低下。当
华伦斯坦再次要求皇帝执行中央集权的计划时,天主教的诸侯们,感到“功高震主”的菲迪南,以及华伦斯坦一手提拔的几个雇佣军部下居然
联合起来,刺杀了华伦斯坦。
在埃格尔的一座城堡里,华伦斯坦没有躲避,没有自卫,任凭一柄长剑刺入心脏,在此之前,菲迪南就宣布他是“叛国者”,元帅的遗产
被自己的部队瓜分。
这是一个可以产生英雄却无法容忍英雄的时代。也许是华伦斯坦太超前了,也许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强得让那些互相之间矛盾重重的敌人
不得不放下纠纷,联合起来消灭他。
只是,一柄长剑就让德意志统一的可能性延迟了二百多年,在德意志的悲剧史上又写了惨痛的一笔。也许在这块战争中,德意志最大的悲
剧就是坐在帝国皇位上的是菲迪南,而不是华伦斯坦。但这恰恰也是历史的必然。当消息传到菲迪南耳边,他居然哭了,惋惜地说“他们把他
描绘得过于黑了”。
菲迪南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以至于一位帝国元帅说:“将来的皇帝应该是一个能够开拓疆土的帝国元首。如果他把国家管理得
一塌糊涂,那么他就必须辞去这一最高国家公职。” 而席勒则在《三十年战争史》中毫不留情地痛骂:“独夫的野心之所以造成如此有害的后
果,肯定是因为他的这种野心正好不幸碰上了这样一个世纪,碰上这样的战争以及纠纷。”
随着那两个梦幻般的伟大敌人先后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