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强烈的战斗精神

  莫里哀十分重视喜剧的教育功能,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他指出:“即使是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也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使它们受到大家的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予它们以沉重的打击。”莫里哀的这一思想,贯穿在他全部优秀讽刺喜剧之中,是我们了解这位喜剧大师的作品的一个总纲。

  在莫里哀生活的时代,中央王权与贵族和教会中的反动势力的斗争时起时伏,从未间断过。在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无情地揭露“时代的恶习”。莫里哀把喜剧作为武器,向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发起猛烈的攻击。他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以朗布耶公馆为代表的贵族沙龙,戳穿了上流社会“典雅”情趣的空虚实质;他对贵族糜烂淫荡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把假信士搬上舞台加以揭露,并把宗教教义的欺骗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莫里哀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进步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冲锋陷阵,表现出在其他古典主义作家身上罕见的激进的民主主义倾向。

  另外,他把资产阶级的“恶习”也置于可笑的境地,进而给予辛辣的嘲讽。非法致富的放债人和醉心于贵族化的资产者,在他的笔下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总之,他向一切不利于时代发展的“恶习”开火,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浓郁的时代气息

  莫里哀喜剧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直接从现实入手选择讽刺的对象,这有别于古典主义悲剧借古喻今、从侧面反映现实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战斗性和劝谕性。

  莫里哀曾批评过古典主义悲剧在题材上远离当代生活的倾向。他认为,“描写英雄,可以随作者的方便。那是随心所欲画出来的肖像,象不象真的,并没有人注意。你只须任凭想象力纵横驰骋就行了。想象力当然难免要抛开真实而追求神奇怪异。”但喜剧却应当“探究人们的可笑之处”,因此,作者的任务不是臆造而是写实。

  莫里哀的喜剧之所以高于其他古典主义作家的作品,主要原因就是他运用娴熟的现实主义笔法,生动地反映了法国人的实际生活。尽管他在塑造达尔杜弗和阿尔巴贡时都作了一定的艺术夸张,但无论怎样,观众总是感到这两个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莫里哀作品中的现实主义色彩,还表现在剧中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景物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们能从道丽娜(《伪君子》中的女佣)随口描绘出的当时法国外省生活的画面中,领略到巴尔扎克“外省生活场景”的意境。

  三典型的人物形象

  莫里哀强调喜剧的任务是“真实地描绘人类的毛病”,但喜剧形象绝不是肖像。这里,他暗示了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概括性。

  正是运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他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为后世留下了象达尔杜弗和阿尔巴贡这样的历久不衰的典型形象。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君臣王侯占据着舞台中心,而仆人、随从之类的角色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陪衬。与此相反,莫里哀在自己的喜剧中,有意塑造了一些与剧情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下层人物,他们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往往是智慧与正义的代表。下面,着重谈谈这类形象。这些下层人物在剧中虽然是以男仆女佣的身份出现的,但他们的作用却是丝毫不可低估的:《太太学堂》中的尤尔耶特(女拥)一语双关地把阿尔诺耳弗比作牲口,巧妙地嘲弄了这个夫权主义者;《伪君子》中的道丽娜 (女佣)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伪君子达尔杜弗的险恶用心;

  《堂璜》中的斯卡纳赖尔(男仆)对放荡无度的贵族主人作了义正词严的谴责;《吝啬鬼》中的阿箭(男仆)为了成全克莱昂特与玛丽雅娜的婚事,偷走了阿尔巴贡埋在花园中的钱箱,剧情随之遽变;《司卡班的诡计》中的司卡班(男仆)巧施计谋,使两对情人结为百年之好,并在光天化日这下把主人痛打一顿。这些“卑贱者”所具有的机智、热情、狡黠的性格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里哀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出上述形象,是与他长期接触广大民众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这些虎虎有生的下层人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是封建等级观念的大胆的挑战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贵族成员、心态各异的资产者和个性鲜明的男仆女佣,莫里哀是在巴尔扎克之前塑造人物形象最多的法国作家。

  新星耀眼成就超前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拉辛

  拉辛的生平

  让·拉辛 (1639—1699)是继高乃依之后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也是十七世纪下半叶最有成就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

  拉辛出生在离巴黎不远的拉费尔戴—米龙小镇的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自幼父母双亡,是祖母和姑母把他抚养成人。他的长辈都是詹森派的忠实信徒,因此,从小他就进入波尔—罗雅尔修道院,在詹森派创办的格朗芝学校读书。詹森派是荷兰神甫詹森所创的一个新教派,其教义与法国的加尔文派接近,被天主教会视为异端。法国詹森派的成员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主,他们时常受到政府和天主教会的迫害,这使拉辛从小就感受了现实生活的严酷性。拉辛所在的修道院学校的老师都是当时欧洲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学识渊博,对希腊文学有很高的造诣。拉辛在学校攻读希腊语,并阅读了大量的希腊文学作品,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1658年,十九岁的拉辛来到巴黎的阿尔古学校主修逻辑学。在此之前,师长和家人曾希望他留在修道院过一辈子隐修生活。但他无意担任神职,更不愿做一个超尘拔俗的“孤独者”,他所热衷的是文学创作。

  1660年,他为路易十四的婚典写了一首颂诗《塞纳河的仙女》,受到当时文坛要人夏普兰的赞许。两年后,他发表了诗作《国王的康复》,为此得到国王的赏赐。不久,他又写了《诗神的名望》,以表示对路易十四的感谢。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拉封丹、布瓦洛和莫里哀等人,这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1664年,他写出第一部悲剧《忒拜依德》,从此开始了悲剧诗人的生涯。但这第一炮并没有打响,作品未能体现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才能。一年之后,他的第二部悲剧《亚历山大大帝》问世,作品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品味,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圣埃佛尔蒙看过这个剧本之后,表示不再为高乃依已届风烛残年而惋惜,不再担忧法国悲剧将随着这位作家的谢世而死亡。早在拉辛为国王创作颂诗的时候,罗雅尔修道院的师友们就感到十分焦虑,生怕他误入“魔鬼之门”。这两部悲剧上演后,他们感到更加不安。为了防止作者“灵魂堕落”,由修道院的著名学者尼高尔出面给拉辛写了一封信,向他明确指出:戏剧作品伤风败俗,小说家和剧作家是公众心灵的毒害者。奉劝他及早回头,改弦更张。拉辛对此十分气愤,他以论战的口气写了一封复信,驳斥了尼高尔等人的观点,这导致了他与詹森派关系的破裂。

  1667年,拉辛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杰作《安德洛玛克》。这部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五幕悲剧,与高乃依的作品截然不同。高乃依惯于颂扬理想化的人物,在他的悲剧中观众只能看到刚毅有力、能征善战的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拉辛的这部悲剧却表现了人在丧失理性后的状态,谴责了贵族的丑行,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演出曾轰动一时,《安德洛玛克》所获得的成功不亚于高乃依的《熙德》。但该剧受到贵族保守势力的指责,理由是:悲剧是“高雅的”体裁,只能表现理性的胜利,而《安德洛玛克》却背道而驰,描写了纵欲的国君和宫中的情杀事件。贵族集团对拉辛施以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他把自己的创作方向暂时转向了喜剧。

  1668年,他写出了唯一一部三幕喜剧《讼棍》,嘲讽了一个以听审为乐的诉讼狂。该剧在凡尔赛宫演出时,博得了国王的欢心。不久以后,拉辛又回归于悲剧创作。1669年,他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