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09-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了血海深仇;而以色列人的后代则明白顺服神和以血代赎的重要性,开始谨守“逾越节”。
  我读《赵氏孤儿》时,的确产生了共鸣,我联想到的是《圣经》中的另两个故事:一是有关摩西的出生。当埃及法老见以色列人在埃及地生养众多,心生畏惧,就下命令要杀死所有以色列人的男婴。当摩西三个月时,他妈妈无法再藏,就把他放在蒲草箱中,再把这个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里。后来法老的女儿发现了小摩西,非常喜爱便收养了他,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请了孩子的亲妈来做奶妈。摩西长大后,为躲避得知真相的法老追杀而逃往米甸旷野,四十年后他重回埃及,藉着神的大能降灾给法老,带领神的百姓脱离了法老的奴役。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耶稣基督。耶稣在婴孩时代也和摩西、赵氏孤儿一样遭到屠杀的谋算。《圣经》记载希律王为杀害耶稣,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两岁以下的男童都杀尽了。然而,最终耶稣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复仇,他为所有人做了“代罪的羔羊”,为害他的人祈求神的赦免和祝福。所以细想一下,第二个故事与《赵氏孤儿》的相似点较第一个故事来得少。
  我想,故事情节的相似或许正指示出人性残忍面的相似,“斩草除根”,“宁错杀一百不漏杀一个”不仅仅是中国奸臣的思维特色,还是各方“奸残者”一贯的思维方式。此外,在屠杀中幸存的男童,又总是天赋重任的那一位,从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到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与期待。
  第二处我持有异议的与信仰有关的部分是在第四章。徐志啸教授通过两位诗人的比较,得出了“中国文人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比西方足足早了一千多年,说明自然情趣兴起中国比西方早得多”结论。对于这个结论,我只是在直觉上感觉有待考证,因为西方有着浓重的信仰文化,《圣经·创世纪》中详细记载了神创造世界的过程以及目的和心愿,神创造美好的自然界来彰显自己的尊贵和能力,并借此得着荣耀与尊崇。日月星辰、树木森林、雨雪霜雹、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一同欢呼,见证它们的受造是何等奇妙。一般来说,虔诚的基督徒在观看神所创造的美丽和谐、井然有序的自然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和感叹之声。诗人大卫曾感叹说:“诸天诉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以前我对大自然的美不是那么敏感,当我听见一位基督徒作见证,以赞美小鸟来感谢神时,我曾在心里暗暗取笑过她。深入了解基督教义之后,心里仿佛被多开了一双眼睛,世界还是同一个,可是每一株小草都变得那么青翠动人,园中的小花也经常令我想起经上的话:“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自然界不仅很美而且还充满了情意,这种情意就是徐教授在书中提到的神秘主义色彩了。就我所知,自然情趣的兴起西方应该不会晚于东方。或许西方知名文人在表现自然美方面要比中国文人迟上千年,但自然情趣世人皆有之,不应该从几个文人身上得出结论。同时,我还相信,西方应该有一些小文人、小作家在早于陶渊明的时代就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因为大自然会给人普遍启示,在这充满情谊的启示面前,对于能读懂它的人来说,心中的欣赏与感恩之情是无法抑制的。
  (徐志啸:《中外文学比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治古典文学者不应有的知识欠缺

  
  ——读章偶得
  ? 金文明
  最近我以养病之闲,拜读了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的几本学术专著和有关中文艺术美的访谈录,一方面为他的博学泛览、骋思善辩之功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书中经常出现不应有的知识欠缺而深感惋惜。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我想选摘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略加考辨,供章培恒先生参考。
  (一)唐代的“者”、“下”是否押韵,不能用现代读音去判断。
  2004年4月,章先生在接受作家陈村的采访时,谈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他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面其实押韵都不押,句式也不整齐,也不讲对仗,但是确实是很好的很美的诗。〔1〕
  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句式不整齐,也不讲对仗,写得很好很美,这些都没有错。作为一首杂言体的短歌,句式当然无须整齐划一,也不必讲对仗,但要说它连“押韵都不押”,那就未免有点信口开河了。
  稍微懂点诗歌常识的人都知道,古诗是一种旧体诗,它在表现形式上,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新诗是不相同的。新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无韵的新诗照样称诗;而古诗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诗。因此,是否押韵,是区别古代诗体和文体的一条基本准则。
  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押不押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验证:
  其一,它的题名中有个“歌”字(“歌”本身是古代诗体的一种),而且后人编纂的《全唐诗》、《唐诗三百首》都把它收了进去。这说明作者和研究者公认它是诗,因此不可能不押韵。
  其二,《登幽州台歌》一共四句,要确定它是否押韵,主要看二、四两句(首句可押可不押)。通过查检中古时代的韵书《广韵》,可知第二句末字“者”属于上声马韵,第四句末字“下”分属上声马韵和去声祃韵。无论马(mǎ)韵和祃(mà)韵,它们中古音的韵母都是相同或十分相近的,完全可以通押。
  既然从题目、体裁和入韵字的查检上都确定了《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押韵的杂言古诗,那么,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章先生,怎么会独逞臆想,贸然地向公众宣告它连“押韵都不押”呢?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由于章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着某些不应有的缺陷。从《灾枣集》所收的几篇述学忆旧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章先生早年曾师从过蒋天枢教授。在导师的点拨下,他攻读了《通鉴》、《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和《说文》段注、《尔雅注疏》、《尔雅义疏》等文字训诂学专著,还“同时泛览目录、版本、校勘学方面的书”〔2〕,但恰恰没有片言只语涉及对治古典文学者至关重要的音韵学。这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欠缺,使他无从了解中古语音和现代语音的演变和区别。一到需要准确表述的时候,差错也就无法避免了。据我所知,章先生籍贯浙江绍兴,平时出言吐语、诵读诗文用的都是略带方音的官话。《登幽州台歌》中两个本来押韵的字“者”和“下”,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已经分道扬镳,变成毫不相干的zhě和xià。我估计章先生诵读时,用的是他说惯了的现代绍兴官话,当然一点和谐顺耳的感觉都没有,所以才会冲口而出,说它连“押韵都不押”了。这个差错,归根结底,只能是缺乏音韵学常识造成的。
  为了证实上述情况,这里再举一个相关的例子。
  他在《自我的觉醒和悲哀》一文中,引录了三国魏阮籍的一首《咏怀》诗: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3〕
  这是一首确定无疑的押韵的古诗。其中第二句和第八句的入韵字就是“者”和“下”。章先生全文加以引录,而且还对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当时并没有认为其中的“者”和“下”不押韵。然而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后来到了要谈论另一首《登幽州台歌》时,他却把阮籍这首同样以“者”、“下”押韵的《咏怀》诗完全忘记了。这说明“者”和“下”的押韵与否,在他那里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二)研究古代文化的人,要学一点干支纪日的常识。
  在古人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种用数字和干支配合纪日的形式,例如:
  大唐贞观十八年岁次甲辰九月辛未朔廿三日癸巳
  上面这一日期,如果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记述,还可写成:
  贞观十八年九月廿三日
  以上两种繁简不同的纪日形式,在古代的墓志铭中,哪一种属于常用的呢?说来也许让人不敢相信,根据我对《唐代墓志汇编》的查检和统计,前者的数量要远超于后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