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挣扎。每年6 月,又有6 万毕业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整个情景令人沮丧。
然而另一方面,在城市冒出了一个吸引人的新阶层一一Yuppies”(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也就是“城市年轻专业人员”(雅皮士)。MBA 在
这一阶层中占居首位,成为美国最时髦最显眼的一个新阶层,一种辛勤工作、
享受高层次生活的风尚随之形成。这之后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并非在真正复
苏,1986 年,中产阶级队伍在急剧减少,贫富差距在扩大,MBA 受到的冲击
很大。
由于美国经济受到欧,日竞争的压力,同时MBA 从某一方面来讲发展过
快,毕业生过多,使MBA 毕业生面临的环境日异艰难,同行之间竞争激烈,
为了升迁,为了赢得一个好工作,MBA 费的力气比以前大得多。
1987 年10 月——“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大崩溃使西方经济又走入低谷。
但这次危机对管理院校的冲击却不像1929 年危机那样,名牌的管理学院没有
受到打击,反而身价更高。以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为代
表的第一流院校毕业的MBA 被欧美社会公认拿到了“金护照”(Golden
Passport),被誉为“比博士还值得骄傲”,这些院校的MBA 也的确比DBA
(工商管理博士)更受欢迎。
在无情的市场经济中,人人在竞争面前都是平等的,同样的MBA 学位,
实力强、牌子响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比对手高出许多。只要有过硬的质量,就
经得住实践的考验。80 年代末,哈佛商学院MBA 平均每人仍有10 个可供选
择的就职机会,而且起薪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观20%一30%。
1988 年,美国商学院联合会指示由Porter 和Mckibbin 提出了一份对管
理教育有积极影响的报告。报告认为管理教育不能给予学生对未来的洞察
力,课程过于枝节与技术性,缺乏课程间的有效整合。课程内容过于重视数
量分析技巧,对于人的管理、沟通技巧、国际环境及企业伦理方面不够重视。
这一报告以及90 年代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促使美国各MBA 院校进行了变革。
90 年代初期,新的挑战又摆在MBA 面前:经济衰退,MBA 教育改革不力
使MBA 毕业生们麻烦不断。美国报纸的招聘广告上频频出现“MBA 无需申请”,
向MBA 亮出了红牌。耶鲁大学近30%MBA 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加州大
学的MBA 则有15%离开学校后无人过问。结果是导致申请进入商学院的人数
不断下降。
人们提出了“MBA 失宠”的问题。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
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哈佛大学的成果越多,美国的经济越滑坡。”在这种
压力下,商学院加快了改革进度。1993 年,波士顿大学商学院院长路易斯?拉
泰夫说:“我们最好变得更加贴近商业,否则不如关门大吉。”排名美国前
25 位的商学院中,有10 家在物色或新换了院长。学校加强了整合型课程和
软学科、管理实践的教学。变革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与不断变化的
经济环境步调一致。
变革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走在改革前列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沃顿商
学院在排名中超过了哈佛,名列第一,哈佛则由于改革迟缓无力掉到了第五
位。用密西很大学商学院院长瑟夫?怀特的后来说:“旧式商学院就像百老
汇的演出,学生们背靠着椅子观看。但现在我们打开灯,拉开帷幕,学生们
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改革和经济复苏又使MBA 出现了复苏。到1994 年底,平均每个学生在毕
业前可得到2。74 份合同,收入比1992 年增加V/3。哈佛、斯但福、哥伦比
亚大学的MBA 毕业生年收入首次突破了6 位数。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浪潮下,对MBA 的要求更高了。管理学院已
从教育管理( teaching management ) 扩展到造就管理( developing
managers)。展望未来,MBA 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责任更重,压力更大,但是
经历了近百年风风雨雨,由少年到成熟的管理教育的奇葩——MBA 一定会长
开不败!
在你立足处深挖下去!
就会有泉水涌出!
别管蒙昧者的叫嚷:
“下面永远是——地狱!”
——尼采
第三章 让我欢喜让我忧——MBA 在中国
一、启子
1987 年12 月2 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名《命运备忘录——38 名工商
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的报道,这38 位中美合作培养的MBA 从美国
实习归来就业遇到的问题引起了上至国家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极大
关注,这也是全国大范围首次有关MBA 的报道。MBA,这个陌生的字眼,第一
次进入大多数读者眼中。
1987 年,距离改革开放开始之年已近十载,在那段日子,中国为了改变
落后的状态,奋起直追;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引进、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思
想、技术、资金、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那时候,国家决策者已认识
到计划和市场不是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东西,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促进作
用的东西对中国经济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工商管理硕士的导入就是在这一形
势下发生的。
解放初期,我国按照苏联经验建立了一系列工商业管理专业。70 年代未
恢复高考制度后,各高等院校重办或申办了此类传统管理专业,但教育界和
经济管理部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到我国传统的管理教育越来越不
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要求,觉得有必要进行改革。1979 年10
月8 日至11 月3 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代表团在团长马洪、顾问薛暮桥的带领
下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斯但福大学
五所享有盛誉的大学的管理学院进行了访问和考察。美国的管理教育给代表
团成员以极大感概和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的汇报材料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
的重视。当时他们就提出了应从大学本科毕业而又具有5 至10 年实际管理经
验的人中选拔一部分进行类似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性的培养,目标
是中、高级企业管理干部。
1979 年开始,清华大学等个别高等院校开始从具有高等学历和一段时间
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中选拔人员进行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这是我国改
革管理教育的有益尝试,也为日后开展MBA 教育积累了经验。这一时期培养
的干部研究班的大部分毕业生后来在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担任了重要职务,
如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湖南省副省长,轻工总会副会长等等。
二、MBA 三级跳
我国正式齐始以MBA 的名称和方式开展管理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从
1980 年代初开始,我国用十多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走过的
路。十多年来,我国MBA 教育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国产”,“合资生
产”,从点到面,从少到多? 。
这三级跳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
第二阶段:1991 年到1996 年;
第三阶段:1996 年以来。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每一阶段的情况。
80 年代中期,中国先后与欧共体、美国、加拿大合作小范围培养过几批
MBA。1982 年原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与中国政府决定联合成立一所机构进行MBA
教育。由欧共体专门成立教学理事会负责教学工作,由中国国家经委负责学
生招收、管理和后勤工作。欧共体在20 年内每四年提供400 万美元作为教学
基金,帮助中国建立一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培养MBA 的管理学院。经过两
年筹备,这一合作项目从1984 年开始招生,首届招收了34 名学生,以后每
隔两年招生一次。学生来源主要是担任一定职务、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
学历的青年干部。学制两年,24 门必修课,授课全部用英语,任课教师全部
由欧共体下属的教学理事会负责选派。
中欧项目基本上按照欧洲MBA 的教学方式进行,由欧共体方面授予国际
公认的MBA 学位。它的教学安排得相当紧张,八个星期一学期,每学期三门
课,中间不断穿插有考试,平均每星期考试一次,学习强度很大。加之全部
用英文授课,用英文版教材,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强的中国学生来讲困难
很大。
中欧项目的课程考试采用了“残酷”的相对及格制办法,每次考试都有
一定比例的考生不及格,逼着每位学生拼命努力以使自己名次靠前。考试成
绩不及格得不到学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