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释是“集中注意用广告去影响消费者的习惯和行为的方法”;学生们的解
释则成了——“教会本地人有需要东西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MBA 课程的
实用程度。
MBA 毕业生走人社会后很快就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例如被《幸福》杂志
授予“财运亨通毕业班”的哈佛商学院49 届毕业生共652 名,1947 年人校,
1949 年毕业。这些人的财富在1974 年达到了20 亿美元,平均每人拥有三幢
房屋,共拥有近百架私人飞机;45%的人都是所在公司的首席行政负责人和
总经理,他们的公司年收入高达500 亿美元,雇佣人员超过100 万人。这些
人包括:
约翰?S。R。谢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
詹姆斯?E。伯克:约翰逊和约翰逊公司总经理,首席行政负责人。
彼德?麦科洛:施乐公司总经理、首席行政负责人。
托马斯?S。墨菲:美国广播公司总经理。
他们的成就不仅成为哈佛大学巨大影响力的象征,而且成了MBA 学位神
秘潜能的象征,MBA 顿时身价百倍。正如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的:“获得MBA
学位,足以证明你已进入一个几乎是神圣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管理技术的
声誉和商品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的历史时刻。”管理学院如雨后
春笋般成立,到1968 年美国私立管理学院达到了1500 所。
MBA 在美国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专业,能进入名牌大学商学院的都是同龄
人中的佼佼者,这股热潮很快抵达欧洲各国。1946 年,由加拿大沃肯(Alcan)
铝业公司资助在瑞士首先建立了国际工商管理学院(IMI)。
1957 年,同样在瑞士日内瓦,洛桑工商管理学院(IMEDE)成立。1958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高级工商管理学院问世。1959 年,欧洲工商管理学
院(INSEAD)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在法国巴黎落成。1965 年,在英国分别建成
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工商管理研究生院。这些学校同样取得了成功。
由于MBA 特殊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使其毕业生与以前的管理专业研究生
和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有明显差别,很受企业界的欢迎。到1960 年,美国每年
MBA 的毕业生达到了5000 多名。
虽然商学院和MBA 的声誉与日俱增,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959 年,在福特和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商学院联合会发表了两
份关于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情况的研究报告。报告彻底检讨了当时管理教育发
展情况并提出了批评和建议。报告认为管理教育存在四大缺点:(1)多数学
院的教学质量不够高,许多课程很少实际用处,只有少数学院在努力提高教
学水平;(2)招生录取标准不高;(3)教学方法尚须改进;(4)教师水平
一般不高。报告提出管理学院应以培育企业界所需的领导和经理人才为目
标,它所培育的人才,必须具备广泛而充实的文化教育的基础,并对实际发
生的问题具有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反对课程内容过于专门化,尤其不赞成为
个别行业开设课程。报告建议专业课程应包含组织行为、经营环境、市场环
境、经营功能,并且在教学上强调三项技巧的传授:(1)发掘及解决问题的
技巧;(2)设计及维持组织关系的技巧;(3)人际沟通技巧。这两份报告
对于60 年代以后的美国管理教育内涵有很大影响。虽然也有人认为报告对美
国管理教育贬低过分,但社会舆论也要求对管理教育继续进行改革。例如
AACSB 要求管理学院大学前两年课程应以数学、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为主,
并强制规定“企业政策”应列入核心课程。
总的来看,MBA 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MBA 影响日增的阶段,毕业的MBA
们通过踏实的工作为自己、为MBA、为后来者赢得了信誉和声望。他们是战
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出类拔萃的一代。
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MBA 在工商业界的地位一天天在稳固、提高。管理
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各种管理学派层出不穷,为管理教育不断注入活力。
经济上出色的成就使美国有些人产生了过于乐观的看法。例如,60 年代
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新工业国》一书中认为:美国各大
公司的职业性管理机构是用一切现代管理技术的工具武装起来的,因而它们
已举世无敌,不是任何力量,例如股东们或政府的力量所能取代的。
但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和经济衰退,很快使MBA 们受到了严峻考验和挑
战。
在极为恶劣和动荡的经济环境中,MBA 们表现十分出色。与他们的同行
相比,他们运筹帷幄,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为他们的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进一步给MBA 增添了荣誉,也使MBA 们身价倍增。
1972 年,MBA 毕业生的起薪是1。6 万美元,1974 年增加到1。75 万美元,
1979 年更激增到2。87 万美元。
MBA 毕业生又变得供不应求和火爆,不仅在美国,欧洲各国也如此。法
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招生广告宣称“我们是未来领导欧洲的学院!”伦敦高
级管理学院也打出“本院的MBA 学位获得者可望在五年内得到企业或组织中
不可替代的负责全部责、权、利的职位”。
即使是在1974 至1975 年美国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期间,MBA 也
比其他系科的学生容易找到好职业。1975 年6 月2 日美国《商业周报)报道:
“纽约的一家银行派了20 名招聘人员去哈佛会见毕业班800 名学生中的
1/3。”在另一所管理学院,花旗银行1978 年共招收了261 名学生,其中155
名是MBA。从1976 年起美国经济转入恢复和缓慢增长阶段,MBA 的就业情况
与其他系科相比,仍然保持优势。
70 年代末一本叫作《造就新一代工商精英》的专著中,几名著名专家在
分析研究了三所欧洲著名管理学院MBA 的情况之后指出,6396 的英国MBA 和
49%的法国MBAI 作在大型的工业企业和银行业。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60%
去了美国最大的公司,2096 左右去了稍小一些的公司,10%到小企业工作或
自办企业,10%到政府机构或教育、文化、卫生部门工作。
美国MBA 毕业生1970 年达到了2。1 万名,1978 年增大到4。8 万多名。
对于MBA 来说,在一片光明的前途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70 年代毕
业的MBA 看上去目标明确,追求执着,但他们是精打细算的人,运用计谋的
人。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归属感和共同使命感已荡然无存。而这种共同使
命感正是战后一批MBA 与70 年代未毕业的MBA 的分水岭,在处理问题的方式
和方法上有明显冲突。
70 年代,随着日本、西欧特别是德国的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急剧下滑,美国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使美国经济和管理学界的人们
重视和寻找自身的缺陷,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不再以为自己的管理是世界
第一、战无不胜的了。这一趋势对美国的管理教育也产生了影响,MBA 的课
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
1982 年,根据舆论的反映,MBA 非常走红。于是两名哈佛的新毕业生认
为应该撰写一本《MBA 正式手册》,书中充满了整个社会对这些受过良好教
育的商业专家所怀有的自相矛盾的爱和憎。该书认为“哈佛商学院就是与众
不同,哈佛的MBA 常常犯错误,但很少有怀疑的时候”。
然而1983 年,人们对MBA 的神秘性崇拜带来了苦果,MBA 被指责为过分
依赖数字,缺乏对企业的忠诚,狂热追求个人发展,眼睛只盯住短期目标,
不能与人交往等。但同时美国一些公司仍继续争先恐后聘用MBA,可能他们
别无选择。虽说MBA 学位不再像1949 年那样似乎代表万无一失的商业智慧,
但有MBA 身份的人却比以前更时髦了。
大萧条、战争、胜利,把美国迅速带入了任何人都不敢预料的那种富有
和自尊的时代。生育高峰出生的那一代人是在一切都是美好的信念中长大
的。在整个童年,他们只知道明年的汽车会比今年的更大些,明年的圣诞树
会比今年的更高些。就在他们对这一切都已习以为常的时候,就在马上就轮
到他们管理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无情地开始要收缩了。
80 年代中期,有50 多万在职的MBA 在美国的各个企业里为晋升而苦苦
挣扎。每年6 月,又有6 万毕业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整个情景令人沮丧。
然而另一方面,在城市冒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