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即所谓三毒烦恼。所以出家比丘,接受了施主的供养,必须用功办道,弘法
利生,才能消受得了。否则,即使是一滴水,那不劳而获的过失,亦是难以逃避
得了的。且以吃饭来说:当正饮食之时,对于世间美味,应不贪嗜而常持着正念,
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同时还要“当愿众生”,令得“禅悦为食,法喜充
满”。


      【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
        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是则应要怎样来报施方之恩?这当然不是今天请施主吃一餐斋,明天向施主
孝敬一点礼物,后天为施主做些什么事情,就算报答了施主之恩,真正施主是不
需要这些的,所谓:“为法而来,非为食来”。因而真正报施主之恩,必须发菩
提心,以法指导施主,使彼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脱,“自非”——假定不是这
样的“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亦即如果不是发菩萨心,行菩萨道,不特不能报
施主的深恩,自己的罪过亦即难以逃脱。

    悲智双运,这是菩萨行者必修的两大行门:悲以下化众生为他的功用,智以
上求佛道为他的特能。行者不发菩提心则已,发了菩提心的,必然要在上求下化
的两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福慧二严,是证得佛果所有的二大庄严,亦即通常说的
福德庄严,智慧庄严。而此福慧二严,实由悲智双运来。谓因不断的下化众生,
所以就积集无量的福德;因为不断的上求佛道,所以就积集广大的智慧。通常说:
菩萨要广修六度。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的修学,就是积集福德;最后禅定
与智慧二度的修学,就是积集智慧;至于精进一度,通于福慧二严。谓修福德,
固须精进不已;而修智慧,亦要精进不懈;没有懒惰懈怠者,可以获得福慧二严
的。到了六度修学圆满,就得完成福慧两足,而为无上正觉的最高佛陀,所以佛
被称为福慧两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即福德与智慧,都已得到圆满。

    悲智双运,是约因地修学菩萨行说的;福慧二严,是约果位已得无上正觉说
的。不论是在进行的因地中,运用悲智去度化众生,或者到达最高的佛果位,完
成福慧的两大庄严,都可使“檀信沾”染佛法的“恩”惠,亦可令一切“众生受”
到佛法的恩“赐”。

    檀是檀那,即现在所说的施主;信是信心,即信仰佛法僧三宝。因为发菩提
心的行者去度化众生,施主为众生之一,从佛法的听闻中,深信因果,改恶向善,
广种福田,并且依据佛法的正道去行,或得人天的善果,或得二乘的解脱,或得
无上的菩提,这就是施主从发菩提心的菩萨处,沾到恩泽的最大明证。不但檀信
沾恩,亦令一般众生,受到菩萨度化的恩赐。

    出家比丘果能这样,无论受人多少供养,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大功德。假
定不是这样,“则”虽接受施主一“粒米”,或受施主一“寸丝”,将来“酬偿”
宿债,都会“有”你“分”的,亦即恶果是逃不了的。古德说:“十方一粒米,
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谓披毛戴角,就是做牛马来还宿世
业债。

    关于这个,现在说个事实证明:过去有个出家人,是很有道心的,一心住茅
蓬用功。住茅蓬修行,不能不生活,当时有母女二人,供养他的衣食,让他安心
办道,不必下山募化。这个僧人在山中,虽一住即二十年,但始终未悟禅理,不
免感到甚深惭愧,并且常常这样想:我老是如此受人供养,工夫又不相应,将来
怎样报答人家?由于动了这个念头,就想到处访师学道,以期得明心地,一天将
这意思告诉信徒,并向信徒辞行。信徒虽很恳切的挽留,并且表示愿终生供养,
不必再到别个地方去。出家人将自己的真意告诉信徒说:我不是不喜欢这个地方,
而是因为未明心地,长期的受你们供养,这是难以消受得了的,不能不到诸方去
参学,以求了脱生死大事。信徒见师心意是这样的决定,当然不便再多请求,唯
祈恳留再住数日,做一件衲衣送师御寒。

    师见信徒这样的恳切,也就接受她们的请求。母女利用这个短短的时间,在
家里裁缝衲衣,一针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做好了后,再包四锭马蹄银,送师在路
上做路费。某日,母女二人,诚心诚意的送到师那里,师亦老实的将之接受下来,
定于明日动身离去,晚上照样精进坐禅。

    到了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里拿着一旗,后面还有数人,随之鼓吹而来,
另外又有数人,扛一朵大莲花,到达师的面前,该童子对师说:请你上这莲台。
禅师听说以后,心中暗暗在想:我是修禅定的,从未修过净土,怎么会来接我往
生西方?这不是事实,恐是魔来扰乱我的,于是就不理他。但那童子,仍一再的
劝请,要师不必久延。师在这样情况下,就拿了一把引磬,插在那莲花台中。时
候一到,青衣童子就又率领来人鼓吹而去。

    就在第二天的早上,其徒家中的母马,竟然生下一把引磬,马夫见了很以为
怪,就去报告主人,母女走去一看,见该引磬,原是师物,不知什么原因,会走
入马腹中?不觉大为惊骇,立刻驰至师处,而师正要动身,问师曾失去什么东西?
师说没有少了什么。母女将引磬拿给师看,并说这是师父的东西,怎么会从马腹
中生出来?其师见到引磬,听到这样说话,同样的骇得汗流浃背!乃作一首偈说:
“一袭衲衣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几与汝家作马儿”。说
完这偈,就将衣银还给她们母女,而自己孑然一身去参访了。

    从这故事,可知出家比丘,若不如法修行,信施的确难消。不过,在末法时
代的今日,真能洁身自爱的出家人,确实已不多见,多数是随波逐流,甚至甘于
鄙俗的。但站在护持正法的白衣立场说,是不应该訾议出家人的过失的,因这无
益于佛教,且对佛教有不利的影响。

    在佛教中流行着这两句话:“钱归山门,福归施主”。出家人是不是如法的
用功修行,这是出家人本身的事。做个有道的僧人,自有他的功德;做个无道的
和尚,自有他的过失。发心供养的施主,只是依法不依人。人可能有不理想的地
方,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照着法去做,总不会错的。如布施贫穷有布施贫穷的
功德,如供养三宝有供养三宝的功德,而且这个功德,唯属自己所有,别人是得
不到毫分的。所以做在家的佛弟子,应站稳自己本身立场,其他一切可以不管,
以免招来谤僧罪过。在家学佛人固应如是,而出家学佛者,亦应体念佛陀出世的
本怀,从发菩提心的悲智双运中,以求报答施主成就我们修己化他的功德,“是
为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也”。


⑸念众生恩发菩提心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
        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五种因缘,就是念众生恩发菩提心。众生这个名词,在佛
法中是常见的,为有情的异名。约它的意义说:众缘和合而生,名为众生。因吾
人这个生命体,不是独一体,而是结合体,所以是由种种条件之所组织成的。或
说数数不断的趣生,名为众生。因有情在这世间,不是一生结束就算完了,还有
新的生命继续而来。所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不已的有着众多的生,所以
得名众生。再就名字说:所谓众生,是指众多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而言。不但世
间的六凡,叫做众生,就是出世的四圣,亦名众生。如智论说:“众生无上者,
佛是”。所以众生这个名称,是通于十法界的。分别而言:天上是着乐的众生;
修罗是嗔疑的众生;三途是受苦的众生;人间是苦乐参半的众生;二乘是自了汉
的众生;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佛是无上众生。

    念诸佛恩,因佛是度脱我们出离苦海的;念父母恩,因二亲是生育我们生命
自体的;念师长恩,因师长是教授我们了解礼义的;念施主恩,因施主是供给我
们衣食受用的。这些,谁都可以知道,应该要去报恩。惟报众生之恩,很难令人
理解,因不知其间究有什么恩德关系,而且在我国的儒道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