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一句惯说的话来讲: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我们的目标;向下,
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此意。
二、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谁都知道的,不用说,入小乘有入小乘的门路,
入大乘有入大乘的门路。入小乘的唯一门路,是所发的厌离心。没有发厌离心,
绝对不会走上声闻的解脱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则是现在所说的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自亦不会走上菩萨的菩提道。且这菩提心,不论什么时候在
身心中生起,纵然其他的功德还没有发生,而你已经进入大乘之门。不过话说回
来,发起的菩提心,如一旦退失了,那你在佛法中,纵然具有通达空性等的种种
功德,仍然是堕入于声闻等地,丧失了你做大乘行者的资格。所以是不是已入于
大乘之门,完全看你菩提心的有无而作决定的。
关于这个,佛在华严经中,曾经这样说过:“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种子是就因说,从世间看,是怎样的种子,就结怎样的果。种子是有各各不同的,
如麦种子、谷种子、豆种子等,是为各自不同的不共因,因为这些不论与怎样的
缘合,谷种子终不能为麦种子的因,麦种子终不能为谷种子的因。可是水土空气
温度肥料等,则为一切的共因,因为这些与谷种子合,就成为谷苗的因,与麦种
子合,就成为麦苗的因,它们是不简别什么对象的,与怎样的种子结合,就助长
怎样东西的生长。当知现在所讲的无上菩提心,就是佛苗因中的不共因,如谷麦
等的各各不同的种子,为成佛的主要因素。宝性论说:“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
能生佛法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信解大乘而所发的菩提心,犹如为父的种子,
通达诸法无我的殊胜慧,犹如慈爱的母亲。为种子的父亲,设若是属于汉族的,
那他所生的子女,必然是属于汉人,绝对不会生为藏人或蒙族人,所以父是子姓
的决定之因;至于母亲,不论你是藏人还是蒙族人,如与汉族的男子结合,就生
出汉人,如与蒙族的男子结合,就生出蒙人,所以母是生子的共因。本此应知:
通达无我的般若慧,是三乘圣者的共母,诸佛固然依于般若波罗密,声闻缘觉同
样是依于般若波罗密。如龙猛菩萨赞慧度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
唯依慧,决定无有余”。所以唯依般若慧不能判别大小乘,要以菩提心及广大行,
才能显示大乘的不同于小乘。如是证诸法空性的般若慧,尚且不是大乘不共之道,
除此般若慧的诸余道品,自更不必说了。所以要想入于大乘之门,非以菩提心为
教授不可,除此,更无余门可入大乘。
再总结的以喻说:如世间的生男育女,必须具有父母双亲,无父固然不生,
无母更不要说。大乘佛法的道支圆满,则须以方便为父,以智慧为母。方便之父
是什么?发菩提心;智慧之母是什么?证空性慧。一个佛法行者,如果自认是大
乘的话,必须发菩提心,没有不发菩提心,而得称为大乘的。什么时候菩提心在
你的身心中生起,什么时候就安立你为大乘行人。中国佛法的修学者,总认自己
是学大乘的,但菩提心的是否生起,还得要问问自己。
三、本文题目的略为解说
就佛法的三藏说,经有经题,律有律题,论有论题。宏扬佛法的诸大善知识,
不论讲说哪种经论,都先就其经题论题,或详说或略说,因为经论的题目,是全
部经论的眼目,对于题目有了大体的认识,对于内容也就有了相当的眉目。现在
所讲的虽是一篇短文,但文有文题,同样需要先为说明。明白了文题,文中的大
意,也就可知。我们通常解说经论的题目,有通题别题的两种分别,本文同样的
具有通别两题。最后的文字是通题,是通于其他的意思,不但本文叫做文,如西
方发愿文,戒杀放生文,都叫做文的。前面的劝发菩提心五字是别题,显示唯有
本文这样称法,而不通于其他诸文的,所以称为别题。
作为通题的“文”字,在中国通常来讲,是文章的文,而在印度梵文来说,
本有所谓“名句文身”的这话。可是名句文的文与文章的文,是有着截然不同的
意思的。我国向来所说文章的文,是集字成名,集名成句,集句成篇,才成为一
篇文章,或如现在多以连缀成文的叫做文字。所以本文的文,是文章的文,或文
字的文。名句文的文,以梵文的解说,文是指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字母,由一个个
的字母而构成一个名词,由一个个的名词而构成一个句子,所以名句文的文,是
构成名与句的一种基本单位,与成为一篇文章或一篇文字的文,其意义是完全不
同的。有人以名句文的文解释本文的文,我以为不大妥当,所以特别略为点出。
其次所要讲的,是本文的别题。于别题中,先讲发菩提心四字,分为三个层
次来说:
一、菩提:菩提是印度话,译来中国,有旧译与新译的不同。唐朝以前的旧
译,翻之为道;唐朝以后的新译,译名为觉。比较来讲,以诸佛圣者所体会的妙
理及所成就的智德说,把菩提译为道,未尝不可,不过新译为觉,更为恰当而已。
觉与觉悟的悟字,意义是差不多的,觉即是悟,悟即是觉,不过,通常总联结在
一起称为觉悟。菩提之觉,与世人所讲的感觉、知觉或恶觉,尤有所不同。如一
般说的“觉今是而昨非”的觉,固不能不说是觉,但与菩提之觉,仍有一段距离。
根据佛经所指示的来说:菩提之觉,是反迷惑所有的纯正觉,是离迷惑所有的清
净觉。因为觉之所以为觉,本来是对迷惑讲的。凡人对于事事物物迷惑而不正确
了解,固不得称为觉,就是在一般以为已觉了的,而这觉了是否纯正,仍是一大
问题。因普通所有的觉,大都杂有染污成份在内而不清净的。所以真正菩提之觉,
必定是纯正的、清净的,没有丝毫的染污及迷惑存在,否则,即不得成为菩提之
觉。以上,为菩提意义的简单解释。
其次所要说的,是菩提的类别。所谓类别,显示菩提不是一种。菩提既是一
种觉悟,当然没有丝毫迷惑。因此,觉悟与迷惑是敌体相反的,当觉悟现前的时
候,迷惑就消失了,二者绝对不能并存。这如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并存,其道理
是一样的。光明现前,黑暗就被驱走,反之,黑暗笼罩,光明也就隐没不现。又
如暴恶与正义不能共存,正义抬头的时候,暴恶就被消灭,暴恶抬头的时候,正
义就被摧毁。菩提的觉悟与迷惑的不觉,在义理上也是如此。这样说来,要到怎
样的程度才能得到觉悟?必须要到没有迷惑的地位,方能得到菩提。在凡夫位上,
由于还有迷惑存在,不得成就菩提。唯有出世的圣者,由于断除了迷惑,成就了
觉悟,方可说是得到菩提。同样是出世圣者,但因程度的差别,分为三乘的不同,
声闻人所成就的是声闻菩提,缘觉人所成就的是缘觉菩提,无上佛陀所成就的是
无上菩提。就觉悟的意义说,虽彼此是一样的,但约程度的浅深,类别为三种菩
提,而以无上菩提为最究竟、最圆满,亦为发菩提心的人所要求证的菩提。菩提
不唯有它的名义,并且还有它的自体。什么是菩提的自体?这是我们接着所要说
的。佛法有三乘共教和大乘不共教的分别:约三乘共教以出菩提的自体,是指出
世的清净无漏慧。这慧不是别的,就是五别境中的慧心所,唯别境慧通于有漏无
漏,而这专指无漏的慧心所说。约大乘不共教以出无上菩提的自体,则指清净的
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在唯识学上是常说到的,就是转八识成四智的四智──成
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大乘以此四智为菩提的自体,站在这
一立场说,三乘圣者所得的菩提,还不够资格称为菩提,因为他们的四智还未圆
满,觉悟还未究竟普遍。如声闻缘觉圣者所得的觉悟,只是部分的,不能遍知一
切,所以不得名为菩提,菩萨圣者所得的觉悟,普遍固然已经普遍,但还没有到
达无上,所以也不得称为菩提。
三乘圣者所有的觉悟,既都不得称为菩提,为什么经说有声闻、缘觉、菩萨
的三种菩提?当知这是站在菩提的平等相上讲的。由于菩提是觉悟,三乘圣者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