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丘脑,因此一般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但经过一定的训练,人也可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脏、血管和脉膊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有机体的感受器和效应器相联系的机构。

  三、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就引起眨眼。

  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借用了物理光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十九世纪初,谢灵顿等人详细地研究了由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参与实现的反射活动,並认为所有的非随意动作都是反射,而随意动作则不属于反射。1863年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提出随意动作也是反射活动。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的概念,並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从刺激到反应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图3—14)。整个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是最关键的环节。神经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内与某一种反射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以膝反射为例,以小槌扣打膝盖下面的髌韧带,这个刺激引起有关的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元传到脊髓(神经中枢),脊髓中的兴奋过程通过传出神经元传到效应器(腿部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这就是通过反射弧而实现的反射活动。

  近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提出,可以用反射环或反射圈的图式来代替反射弧。应该考虑行为效果对神经中枢的反馈作用,在大多数效应器内有各种感受器,能够感知行为的变化情况,并将信息送回到神经中枢,使中枢能更好地调节活动。这样,有机体的反射活动才能连续进行,更好地适应并改造环境。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反馈信息的效果加强中枢活动,称为正反馈;反射信息的效果抑制中枢活动,称为负反馈。



第二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例如,婴儿初生下来受冷空气的刺激就哭;针刺其手,手会缩回;奶头放进嘴里就会吸吮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非条件刺激,上例中的冷空气、针、奶头等都是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种反射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它的反射弧生来就已经联系好,是一种固定的神经联系。非条件反射活动由低级神经中枢来实现,即它的中枢在脊髓和脑干,这种不随意的快速反应,对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有益的。在人类和高等动物身上的非条件反射,在一般情况下,受大脑皮层所调节,因此常常是随意的。

  非条件反射可以形成连锁反射,即第一个反射的反应可以成为第二个反射的刺激,第二个反射的反应又可成为第三个反射的刺激等等。例如,吞烟和消化过程就是一连串很长的连锁反射。这种复杂的连锁反射经过动物世代的发展遗传固定下来就成为本能。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动物愈高级,建立的条件反射级愈多。人类由于掌握了语言,能形成无数级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关于条件反射脑机制的假设,他最后认为暂时神经联系很可能是在皮层内接通的。当动物进食时,味感受器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输入延脑的唾液中枢,由此产生神经发放,传至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的途经。同时在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上有侧支向上,经丘脑到大脑皮层;巴甫洛夫称之为非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或兴奋灶。条件反射建立时,中性刺激(例如声音刺激)经上行传导通路到达听觉皮层,即条件刺激兴奋灶,暂时联系的接通就发生在两个兴奋灶之间(图3一15)。但是,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究竟在何处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很可能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初期,许多神经结构都参与,只是在条件反射巩固后,反应才变得更为集中,定位更为局限。近年来用神经细胞模型研究接通暂时神经联系的电生理过程,进一步说明暂时神经联系是普遍的神经生理现象。在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部位可能不同。猿猴和狗等高等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是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主要部位。

  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同时,词具有概括性,如“铅笔”一词代表所有的铅笔,因此词是一种广阔的、丰富的、概括的刺激物。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发动已有的条件反射。如已形成铃响进教室的条件反射后,告诉他“铃响了”同样会进教室,这时,“铃响了”一词代替了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非条件刺激起作用。人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语言来强化、减弱或消退。如,铃一响就对儿童说“走进教室”,以后只要铃一响,儿童就能走进教室。在这个条件反射中,没有非条件刺激出现,它是在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