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机力量、特殊才能、人格(个性)倾向之类,都各有测量的工具。但这些测量工具有的还不够标准化、不够精确。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常用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以及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活动产品研究法可以揭示人的技能、熟练和对事情的态度,有时也可揭示能力的水平和知识范围。学生的作品如日记、作文、图画、算术、考卷、墙报稿、在课外活动小组做的模型以及其它劳动产品等,都表现着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甚至单是作业本的封面、其干净整齐的程度、年级姓名的写法,对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性格都是颇有意义的。当然,活动作品同心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这需要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了解和分析。
对某一(或某些)被试在较长的(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个案法。它在儿童心理学中是常用的。例如,儿童心理学名著《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的内容主要就是由这种方法得到的。作者蒲来尔(W·preyer)写道:“我曾做了一部从我小孩的出生到他三岁之末的完全日记。我一天至少观察他三回——早上、中午、晚上一一几乎天天如此,只有两次小小的中断,……这样我几乎每天都发现有心理发展的事实可记。”①
教育经验总结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可以广泛运用。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以由教育工作者自己做,也可以由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做,也可以由前者在后者的协助下进行。
以上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都有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进行心理学研究不是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兼用几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究竟采用哪些方法,这要根据所研究的具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研究的任务来确定。
思考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何在?你过去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么想的?
3,研究心理学应遵循什么原则?
(祝蓓里)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同心与物、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持唯心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脑而独立存在着的一种东西。古代人曾猜测过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这种灵魂或精神,似乎是当人生下来以后就住在人的身体(心脏、血液、瞳孔等)里面,而当人睡着或者死亡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把心理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
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但在我国,很长时期人们以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因此,汉字里凡是表现心理现象的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爱、恨……。这种把心理现象看成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见解,固然是唯物主义的,但说心理产生于心脏,这毕竟不符合事实。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珍(1518一1593年)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①的论断,认为脑是高级神经中枢的地方,是脑神经所在处,它聚集着人的精神。他还说:“耳目口鼻动于内,声色嗅味引于外”①,指出了大脑的精神活动与耳目口鼻等感官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一1831年)根据他自己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也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脑”②的著名论断。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六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同样都明确地认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活动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认为,心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世界一切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错误地把心理活动和物质过程径直地等同起来,认为脑髓的分泌思想正好象肝脏之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后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对于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比较进步的看法,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因而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还是不够正确。他们常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如: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巧妙的钟表”;③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钢琴,他说:“我们的感觉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④他们或者把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等同看待,或者把人的心理看作是自然本能活动。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是人具有某种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吗?不是!差别真是在于此,他作为人而具有那些动物作为动物而具有的东西。动物的感觉是动物的,人的感觉是人的。”⑤人和动物的不同仅在于人“是感觉论的有生命的最高级,是世界上最感性的、最敏感的生物。”⑥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对于人的心理才获得科学的理解。
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的心理下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一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史证明,在没有人类,没有人的心理之前,地球早已存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是无生命物质,后来发展而为有生命的物质,才出现植物、动物,以至人类,才有了人的心理。
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心理不存在于物质之外,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的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互相作用时所留下的痕迹的过程。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由于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物质的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例如,水滴石穿,盐在水中会溶化,铁在湿空气中会生锈。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例如,植物有感应性(含羞草吃虫,向日葵向太阳,柳树叶向水)。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有了心理的萌芽——未分化的感觉(图2一1A、B)。这种感应性是有机体对直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具有链状神经系统的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由于有了神经节和神经索,每一段神经节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并由神经索联系起来,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头部的神经节更为宽大。因此,开始有了特定的、专门化的感觉一一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图2一1,C、D、E)。例如,蚯蚓和昆虫有灵敏的触觉和视、嗅、味觉,能对物体的光滑或粗糙的程度,对花的气味、颜色、形状作出反映,并与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能揭露刺激物的信号意义的反映形式是心理的反映形式。自脊椎动物起,出现了真正的脑,并分化为延脑、小脑、中脑、间脑和前脑,于是就产生了更为复杂、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图2一2A、B、C、D、E)。鱼类的大脑两半球只处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大脑两半球,然而很小,构造简单,爬虫类的大脑两半球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大脑皮层(三层),鸟类的大脑皮层仍然很薄,平滑而无沟回,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得到急剧发展。例如,狗的脑重已是脊髓的五倍,摘除大脑皮层的狗不仅不再对呼喊它的名字给予反应,而且也不会寻找食物了。哺乳动物已有具体思维的萌芽。如白鼠能进行各种迷津的学习,能反映事物的整体,马在战时能救受伤的战士,狗在地震前能拖主人出屋。灵长类的脑是动物脑发展的顶峰,大脑皮层有六层,面积扩大,细胞增多,有了具体思维的能力。猿的脑重是脊髓的15倍,破坏猿的大脑皮层会使猿立即陷入长期昏睡状态。类人猿能接棒取食,能用水壶中的水浇灭存放食物入口处的火,能挑钥匙开箱子取食,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能从七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中选出红色的正方形,能从装满胡桃的袋中取出同样数量(1—3个)的胡桃等。还有笑和哭的面部表情,经过训练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