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情绪记忆。例如,我们对第一天上大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四)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做运动记忆。例如,我们对作蛙泳和自由泳运动时一个接一个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在生活实践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作这样的分类。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一般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图6—2)。根据斯珀林(G.Sperling)的实验,在短时记忆以前,还有一个感觉记忆。感觉记忆贮存信息的时间很短,最多不超过2秒钟。
(一)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例如,当我们从电话簿上查到一个电话号码,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码,但事过之后,再问这个号码是什么,就记不得了。另外,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L.R.Peterson&M.J.Peterson)要求被试依次在3、6、9、12、15和18秒后回忆由三个辅音组成的三音连串(如XJR、btr等)。三音连串是以声音的形式呈现的,下一秒钟开始,要求被试倒数数字,以避免对三音连串的复述。结果如图6—3所示。这是一条短时记忆的保持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出,仅9秒钟只剩下20%左右,以后下降缓慢。一般认为,这20%左右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当信息被注意时,编码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倾向对于言语材料、数字、字母等进行听觉编码。康拉德(Conrad)在实验中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特性有关方面,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金茨希(Kintsch)指出,一切信息在短时记忆中都用听觉的声音特性编码,是讲过份了。现代科学表明:在短时记忆中有一个一秒钟左右的视觉码子,这个码子保持视觉的细节,但视觉码子在短时间内渐渐消失,只剩下听觉码子。在特殊的情况下,必须贮存非语言材料。如描述困难的图画,视觉码子变得更重要,记忆的细节会象照片一样。
短时记忆的广度大体上说是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音节,也可以是7个彼此无关联的字母或7个单词,单位可以不同。如果把字母组成单词,被记住的字母就会增加。可以把小单位联成比较大的单位,这样组成的单位叫做“块”(chunk)。1981年西蒙(H.A.Simon)指出:“……被试在把刺激存入短时记忆之前就已经将它化成数目较少的块了。如果十个项目能够分两个块记录下来,那么,这十个项目都能记住”①。例如,电话号码2824713492,虽然数目超过9个,但把它分析为28(电话局),2471(单位总机)和3492(办公室分机)三个单位,就能保持在短时记忆中。1974年西蒙以自己作被试,他能立刻正确再现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6~7个,或者是4个由两个单词组成的词组,或者是3个更长的短话。可见如果增加块的大小,短时记忆容量中块的数目也就会减少。因此,西蒙指出,把短时记忆广度定为7个,只能说大体上是对的②。
心理学家用置换理论来解释短时记忆的广度,认为短时记忆广度仅有7个,这是因为短时记忆只有一个有限的空间,只能容纳这些块。如果要增加新的块,必须排出旧的块,排出一个旧的块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块,先进入的先排出。因此在短时记忆中开头的块记得差,中间的块次之,后学习的块记得好。
(二)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大的。
从信息的来源来说,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重复的结果,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近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对长时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长时记忆中,大量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如呈现一个词单: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当回忆词汇表时,被试往往打乱原来的顺序,把狗——狼——猫;桌子——椅子;房子——楼房——茅舍分别联在一起,即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贮存与提取。因此鲍斯斐尔德(w.A.Bousfield)等人认为材料的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人的长时记忆大多数要经过语言加工,但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方式也有听觉和视觉的。
科林斯(A.M.Collins)和奎利恩(M.R.Quillian)认为,语义记忆可能以网络形式贮存材料(图6—4)。每个概念是个节点,它可以和上面、下面的概念相连。如“鸟类”和“动物”、“金丝雀”相连;也可以和它的属性相连。如“鸟类”和“有翅膀”、“能飞”和“有羽毛”等属性相连。人们在回忆时,从一个概念开始,可以连系到上下左右的有关概念。这种看法,已经由计算机模拟实现出来。一种特定事物的资料,只贮存在这一个层次系统中。例如,“有翅膀”、“能飞”和“有羽毛”等资料只贮存在“鸟类”这个层次系统中。根据这种模式,如要肯定“鲨鱼能运动”,其推理程序是:“鲨鱼是一种鱼”,“鱼是一种动物”,“动物能运动”,因此,“鲨鱼能运动”。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需要时间,层次系统愈多,判断的时间也愈长。科林斯和奎利恩的实验表明:“金丝雀会唱歌”在语义网络组织的同一层次上,判断所需要的时间最短;“金丝雀能飞”则需要被试从“金丝雀”的节点移动一个层次到“鸟类”节点上,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增加;“金丝雀有皮肤”则需要被试从“金丝雀”的节点移动两个层次到“动物”节点上,判断所需要的时间最长。由此可见,语义层次愈多,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也愈多。虽然人类的长时记忆贮存并不是仅有这种形式,但这项实验支持了语义记忆以层次网络形式贮存材料的观点。
研究表明:材料组织程度愈高,也愈容易提取,高度组织起来的材料记忆得最好。鲍尔(G.Bower)要被试记忆单词,一部分被试用图6—5所表示的层次树状形式排列呈现单词,另一部分被试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单词,但随机地呈现。结果表明:以层次树状组织排列学习单词的被试能回忆起单词的65%,随机排列学习单词的被试只能回忆起单词的19%。再做进一步研究,结果是:被试把层次组织作为有效提取信息的策略,回忆时充分运用这种层次排列来提取信息,因此,提高了记忆效果。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有一个搜寻过程,层次组织有利于这种搜寻。在上面例子中,被试可能做如下的搜寻:首先找出“金属”,再向低一层的词组搜寻,再找出“稀有金属”,进一步找出“金”、“银”和“白金”等。这种搜寻把大的搜寻分为小的系列,在进行小范围内的搜寻时,就可以避免在同一些词中转圈子。但在搜寻无组织的材料时,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些词中转圈子的现象。
四、记忆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识记和保持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巩固。再认和回忆则是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在有关刺激影响下重新活动。
人类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有本质的不同。由于词的参与,人们不仅可以在具体事物之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还能在词与词之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就使人的记忆内容丰富多样,并且容易进行;由于词的参与,使人的记忆能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
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不同神经部位参加的联合活动,但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信息贮存多数发生在大脑皮层,但在边缘系统、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甚至脊髓也具有贮存信息的功能。
大脑皮层的额叶与颞叶和记忆关系密切。一侧颞叶损伤出现轻度的学习障碍,两侧颞叶损伤出现整体的记忆障碍,这时,便不能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潘菲尔德(W·Penfield)指出,当他用电刺激病人的右侧颞叶时,会引起患者对往事的回忆,病人说:“我听到了管弦乐队的音乐声”。重复刺激能听到同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