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山岳、河流,简言之,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有一种自然的、实在的存 



① 《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6 页。 

② 同上书,第16 页。 

③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0 页。 

④ 同上书,第20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1 页。 

② 同上。 


… Page 47…

  在,那种存在是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的。”          ③ 

       这个自然。诚如贝克莱先生所言,感知的东西,必然是有一种自然的、 

  实在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必然“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 

       一个人可以感知——请读者朋友原谅我的用词不敬——到他的妻子,而 

  他感知到的妻子一定和他存在的妻子有所不同,这一点还能有什么疑问吗? 

  你认为没疑问,贝克莱先生有疑问。即使10000个人中有9999位同意这见解, 

  贝克莱仍然要指出,这不过是些“世俗之见”。贝克莱对此不但大有疑云, 

  而且还要万分郑重地提出问题,他说:“世人虽然极力信仰接受这个原则, 

  可是任何人只要在心中一寻究这个原则,他就会看到,它原含着一个明显的 

  矛盾。因为上述的对象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而我们所感知的又只 

  有我们的观念或感觉;既然如此,那么你要说这些观念之一,或其组合体, 

  会离开感知而存在,那不是矛盾吗?”① 

       弄来弄去,矛盾跑到了疑问者这一方。但贝克莱按照他的逻辑,确实也 

  自有他充足的理由。他的意思是说,诸如山岳、房屋、河流种种,只是我们 

  借助感官才能感知的东西——他在感知二字下面还特地加了着重号。那么, 

  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当然只有我们的观念和感觉了——他在只有我们的观念 

  和感觉下面也加了着重号。既然这样,离开感知去谈存在,不是矛盾吗?用 

  本作者使用的例子讲,你有妻子,因为你能感知她,而感知就是存在,如果 

  你根本连感知都没有,你怎么能证明你有还是没有妻子,你又怎么能证明她 

  的存在呢? 

       咦!这么一来,本来属于提问者的真理,却跑到被提问者——贝克莱先 

  生那里去了。即使因此有可能使娇艳可爱的夫人变成一种感知,我们似乎也 

  没法可想。 

       真理,真理,你到底是贞女还是荡妇? 

       但贝克莱岂管你们这些世俗之见。他只管按照他的逻辑,对此反复论 

  证,不厌其烦;几乎一切问题,他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他的理论予以证明。 

  比如讲到物体的广延,洛克认为,广延属于物体的第一性质,和感觉没有关 

  系,你感觉它,它也广延,你不感觉他,它该广延依然广延。贝克莱绝对不 

  同意洛克此论,他的理论是:不但广延,一切所谓第一性质全包括在内,都 

  是人的感知结果。他说:“我在构成那个观念时,同时一定要给它一种颜色 

  和其他可感知的性质,而这些性质又是被人承认只在心中存在着的。一句 

  话,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像的。” 

  ①通俗点说,广延也只能依靠感知而存在,同样属于存在即是被感知这个理论 

  范畴,如果没有感知,你怎么能晓得能证明——能感知物体的广延呢?一句 

  话,没有感知存在你怎么感知存在? 

       但是,贝克莱的这个理论,固然一经他手常常变得十分雄辩,且又十分 

  难解又难缠。但是,毕竟,没有存在就没有感觉,感觉也是一种存在。纵然 

  一切感觉皆无,该存在的依然存在。比如阿尔卑斯山,比如密西西比河,你 

  感知它们,它们存在,你不感知它们,它们就不翼而飞了吗?贝克莱先生固 

  然是感知大师,但没有贝克莱先生的时候,就没有阿尔卑斯山,就没有密西 



③ 同上。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1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4 页。 


… Page 48…

  西比河吗?贝克莱先生既过世之后,他所感知过的一切东西就统统化为乌有 

  了吗?进而言之,你今天感知月光,月亮便存在,你明天不感知月亮了,月 

  亮便消失不见了吗?赞成贝克莱观点的人会说,这批评根本是文不对题,是 

                                                      ① 

  贝公所说:是先扬起尘土来,又抱怨自己看不见 !贝克莱生前死后,固然不 

  再感知这世界了,但还有别的有感知的人在。可是,没有人类的时候,阿尔 

  卑斯山就不存在吗?这样的提问,讲给列宁同志听,他一定很高兴;但讲给 

  贝克莱主教听,却又正中他的下怀。他会笑迷迷告诉你:没有人类的时候, 

  上帝在感知。请问,上帝不是比人类更有感知力吗?于是有一位欧洲人写过 

  两首打油诗,以诗的语言,讲述贝克莱的观点。两首诗一问一答,颇有意蕴。 

        问者曰: 

            有位年轻人曾估计, 

             “上帝一定会觉得太稀奇, 

            假若是他发现 

            这棵树依旧存在, 

            那时却谁也没在中庭里。”② 

       答者曰: 

             尊贵的先生: 

               您的惊讶真稀奇, 

            我时刻都在中庭里, 

            这就是为何那个树存在如故, 

             因为注视着它的是 

               您忠诚的 

                      ③ 

                  上帝 。 

       不错,贝克莱哲学最终难免归于上帝。一则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神学系 

  的学生,一位神学专业的研究员,一位牧师,一位教长,乃至一位地方主教。 

  另一方面,这结论也是他哲学内在逻辑无法贯彻到底所至。贝克莱是一位以 

  哲学方式论证宗教教理的教士,又是一位以神学价值看待哲学的哲学家。这 

  样说,并非是在褒扬或贬低贝克莱,而是提醒不甚了解贝氏哲学的读者,应 

  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既不必因为他常将某些神学思想拉 

  入哲学领域而对他痛加鞭挞,或者嗤之以鼻,也不必因为他用新的哲学思维 

  对待神学和上帝而对他谬加夸奖,过分夸大他哲学的理论价值。 

        “存在即是被感知”,仿佛是一盘倒下的棋,虽然这种下法无论如何不 

  合乎固有的棋规棋理,但它却可以令人从中得到某些按常规做法得不到的东 

  西。顺便说,贝克莱之前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不太擅长抽象思维,因而使这派 

  哲学总不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来得深刻和长于演绎,贝克莱与休 

  谟给英国经验主义补上了这一课。这正好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互补原则,或称满足原则。 

       公道地讲,存在就是被感知,并非一个最好的命题,甚至根本不是一个 

  正确的命题。但在这命题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面,却有许多值得人们重视的 

  东西,实际上,贝克莱对这个命题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也展示了他罕见的 



① 参看《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4 页。 

② 转引自《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63 页。 

③ 同上书,第64 页。 


… Page 49…

  才华。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对此命题作了三次论证,三次反诘论 

  证,又有十二种一般责难和答辩。如此反反复复,意在以他的特有方式来说 

  明他的理论逻辑,纵然聪慧博学如贝克莱者,看来完成此说也大为不易。 

       但是,反复咀嚼贝克莱哲学,他不但承认经验是感觉的前提——以此, 

  哲学史家依然要把他归于英国经验主义经典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与后来的 

  休谟也有不同。他承认感知需要对象,尽管他认定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但 

  又承认人不能感知一切;人所不能感知的,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