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素先生也颇有微词。但是能够提出这样的见解,总是好的。唯有在体系上 

  ——至少在理论体系上确认公民的这种最终否决权,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理论 

  才算有了一个完整的形式。 

       洛克的这些思想经过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运动的检验,证明它虽然 

  不曾哗众取宠,更非高深莫测,却是正堪实用,因而有着特别强大的生命力。 

       洛克的哲学思想,贝克莱和休谟给了批判性的继续和解释;他的政体 

  理论为孟德斯鸠所吸收并发展。 

       幸运的洛克得到一个幸运的结局。 



① 《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91 页。 

② 同上书,第95 页。 


… Page 40…

                                   四、乔治·贝克莱 



                                   1。贝克莱其学其人 



        贝克莱是一位重要的但常常引起争议的大哲学家,也是英国经验主义哲 

  学的一个重要成员。他在西方哲学界和知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又是一位 

  主教。须知: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就是一方面日益与 

  科学联姻,一方面日益与宗教分离。从14至18世纪,大约500年时间内, 

  除去宗教改革的主将马丁·路德之外,身为主教的思想家可渭凤毛麟角。17 

  世纪之后,对宗教与神学的批判日益严厉,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达到新 

  的否定高潮。出身教士的哲学人物就更其鲜见了。而贝克莱是一个例外,他 

  既是一位有威信有人缘的主教,又是哲学界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这种现象 

  ——贝克莱现象,确实值得后人思索。 

        贝克莱在中国大陆的名声历来不佳。事实上,人们对他的了解其实也不 

  多,尤其不深。大家只管批判他,指责他,小视他,嘲笑他,但对他的哲学 

  确实有些研究不力。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大约还没有一本值得人们重视的 

  研究贝克莱的学术著作,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已经开始对他的哲学思想 

  提出新见解和新的研究方法。贝克莱在许多重要西方哲学史家心目中,却是 

  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正如英国的麦克唐纳·罗斯指出的:西方“大学近代 

  哲学史的课程,传统上是围绕着这样七个伟大的哲学家的先哲祠而构成的。 

  他们是:三个‘大陆理性主义者’: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三个“英 

  国经验主义者: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再加上康德。”① 

        但人们反对和轻视贝克莱,并非全无道理。从他本人的主张看,他的许 

  多宗教见解和政治见解,本来就与他那个时代的思想主流不甚合拍,尤其与 

  法国启蒙运动更是相去甚远。他虽然生在一个充满战斗气氛的时代,他本人 

  却绝对没有什么战斗的意思。他身为教士,又生在英国,特别是当他成年之 

  后,光荣革命早已完成。凡此种种,更使这位聪明睿智的思想智士,不但与 

  法国启蒙思想家相比显得有些唯唯诺诺,不登大雅之堂,即便和他的前辈洛 

  克比较起来,他对光荣革命的价值和欧洲政治的走向,也是懵懵懂懂,显然 

  没有多少值得人们重视的见解和意见。相反,他对最高权力的敬畏,对忠顺 

  和服从意识的提倡,却很容易使人把他想到歪路上去。北京大学的学者编的 

  一部哲学史著作,就曾一连引用他这方面的好几条意见,让人一看,不能不 

                                                                                ② 

  对他产生想法。例如,他说:“忠顺乃是一种自然的或道德的义务”;又说: 

                                                            ③ 

   “勿反抗最高权力乃是一条不容置疑的道德信条”;还说“任何程度的反叛 

                       ④ 

  都是居民的罪恶” ;并且自问自答地写道:“在无法忍受的压迫下,造反是 

                                                    ① 

  否也不能容许?我的回答是:决不容许。”如此等等,令人腻烦。如果拿他 

  这些话与洛克关于民主政体的政论对比阅读,人们很难不对这位贝克莱主教 

  产生某些大不敬的想法。纵然以他的这些立论同培根、霍布斯、斯宾诺莎相 



① 《莱布尼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1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85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85 页。 


… Page 41…

  比,人们也会对他大失所望。难怪昔日的许多大陆书籍,一提到这位先生, 

  往往对他批判有加。 

       然而,这并不公道。诚然,贝克莱绝非一个民主斗士,也不是一位如洛 

  克、伏尔泰、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卢梭那样的启蒙思想家。因为 

  他是一名教士,我们在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就不能不面对这个现实。如果 

  我们硬要一位教士作无神论讲演,那就并非著书人的过错,而是批评者的过 

  错了。 

       更重要的是,英国到了贝克莱时代,光荣革命已经结束,英国正处在产 

  业革命时代的突飞猛进之中,但这种突飞猛进,不是万众欢腾,而是有秩有 

  序。彼时的英国,虽不能说就应该是世界的榜样,至少它确实处在人类文明 

  发展的前列,而且随着革命时代的过去,社会必然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新评估 

  和再认识,对宗教的看法,自然也属于这个范畴。即以英国为例,至少自托 

  马斯·莫尔开始,就对传统宗教不断给予新的认识和批评。而霍布斯更是一 

  位大刀阔斧反对神学的斗士。但是光荣革命既已完成,宗教作为一种文化, 

  它不但未曾消失,而且理所当然地要求确立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地位与 

  新形象,况且,历史已然证明,即便在光荣革命发生300多年后的今天,宗 

  教作为一种文化,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有发展。或许可以这样讲,自文艺 

  复兴以来,西方世界已发生重大变化,到了洛克时代,至少在英国,历史已 

  经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它已经开始慢慢扭回头去,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昔日的 

  行为。应该说从莫尔,经培根、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已经走过了一个不 

  很规则的圆圈,即从对传统宗教提出新的企望——莫尔,到将科学从神学传 

  统中独立出来——培根,再到对神学观念采取严厉的否定立场——霍布斯, 

  又到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洛克,直到重新宣讲宗教道德理想与现实 

  道德生活的一致性——贝克莱。如果说贝克莱实在算不上一位革新人物,那 

  么,这责任也并非全部应该由他承担。 

       但要明确,尽管贝克莱有上述种种议论,他仍然不是16世纪之前的宗 

  教旧老,而是生于18世纪,属于18世纪的一代新人。公正地说,他是一个 

  重视宗教也重视哲学,甚至重视哲学和理性更甚于重视宗教的新的历史人 

  物。用美国作家厄姆森的话讲,他的唯一一篇关于“服从”或“不要反抗最 

  高权力的基督教学说”的演讲,“在形式上是关于‘谁反抗权力,谁就是反 

  抗上帝的法规’这条经文的说教,其论证却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哲学的思考 

  之上,而未求助于权威或启示。因此,他一开头就说,在为被动服从作论证 

  时, ‘为了为这一责任打下更深的基础,我们先对一般道德责任的起源、本 

  质和履行以及据以知道它们的标准进行某种探讨’。”① 

       实事求是地讲,这绝非宗教性风格,难怪上面所引书籍的译者要说:“近 

  代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一位怀着近乎宗教热诚追求真理的人,正因为如此, 

  自己深信不疑,视之为真知灼见的学说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理睬,就更不能 

  不说是最大的不幸了。”② 

       那么,贝克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且看他一生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