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寻找的神话
神话的永久魅力,往往是通过那些神话英雄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产生的。在较高层次的神话中,都包含着人类追寻生在奥秘的故事。当俄底斯寻找归途时,美狄亚帮助伊阿宗寻找金羊毛时,耶稣寻找上帝的王国时,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他们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使自我的寻找活动变为人类永恒的母题。
中世纪末斯以来,流传得最为广泛的一个寻找神话,是关于圣杯的故事。传说这一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杯子。亚历马太城的约瑟夫把圣杯连同耶稣遇难时的矛 (这支矛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曾刺伤他的肋骨)起带到英格兰。当这些精心保管的遗物传给约瑟夫的后代时,他们被告诫说要保持思想言行的绝对纯洁。但是有一天,有个继承人忘记了要保持纯正的誓言,贪婪地盯着一个来瞻仰圣杯的女孩子。圣矛霎时向他刺去,给他留下一个不能治愈的伤口。而与此同时,圣杯却不见了。
伟大的巫师麦林捎信给亚瑟王,请求让他率先去找圣杯,而递交此信的加文爵士,发誓他也要立即去找这神圣的遗物。其他许多骑士也都纷纷发誓。一天,有一个叫玻西瓦尔的骑士,在途中遇到一个正在湖上找渔的人。打渔人面容沮丧,但他的衣着很体面。波西瓦尔问他是否知道附近有投宿的地方,渔夫告诉他附近有一座城堡。骑士玻西瓦尔费好大劲才到达城堡。却受到盛情招待。他走进一个富丽堂皇、灯红酒绿的大厅,那里有四百名骑士意气消沉地坐在桌旁。当玻西瓦尔步入大厅时,他们立即容光焕发,好象他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客人。城堡的主人坐在火旁、面无血色,一副十分虚弱的样子。他把玻西瓦尔请到自己身旁,说久已盼望玻西瓦尔到来。随后又送给玻西瓦尔一把剑,玻西瓦尔给弄得莫名其妙。
就在这时,一个侍者擎着一支血染的长矛默默地环室而行。玻西瓦尔对这令人恐怖的场景所展示的意义何在疑惑不解。但出于礼貌他没有向主人问及此事。接着,一群美丽的少女簇拥着一位王后似的夫人手擎一只光芒四射的杯子走了进来。玻西瓦尔周围的人低声齐语:“圣杯!”但出于教养,他依旧没有询问主人。当妇女们离去之后,侍者开始斟酒,而这酒是从圣杯里无穷尽地流出来的。当宴会结束时,城堡主人由两个侍者搀扶从座位上立起,他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玻西瓦尔,长叹一声离去。然后,侍者把玻西瓦尔引入卧室,房里有一幅绘有战斗场面的挂毯。从图上逢,城堡的主人被那支方才侍者擎入宴会大厅的矛刺伤了。此时玻西瓦尔才如梦方醒,决定明早提出自己的疑问。
天亮以后玻西瓦尔醒来,他发现没有侍者来伺候他。所有的门都关着,只有通往城堡之外的路可行。在城堡外面,他的马也置好鞍等在那里。当他走过吊桥时,有人从城上对他说:“你将受到上帝的诅咒。选你做伟大的工作你却没有做。你下地狱去吧”
另一个骑士加文爵士的情况则不同。他也找到了通往城堡的路。在迎接他的宴会中,一队美丽的少女擎着一支长矛,一个盘子和一只闪光的杯子进入大厅。然后把矛摆在城堡主人面前,盘子放在矛的下面。当加文和其他人紧盯着长矛时,长矛滴了三滴血掉在盘子里。随后,杯子也放到城堡主人面前,这位长者从杯中取出一片面包吃了下去,加文再也忍不住了,他喊道:“以上帝的名义,请主人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当他这样说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欢呼跳跃起来。城堡主人说:“加文爵士,你看到的是上帝的奇迹。既然你问我,我就不能向你隐瞒真相了。你所见到的是圣杯。由于你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会赢得全人类的赞美,给整个人类带来极大的欢乐,并由此把许多人从悲哀中解脱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两类神话原型。玻西瓦尔代表我们当中的一类人,他们不愿探索自己,不愿探索在我们内心和周围必然遇到的神话现实。加文则是个真正的探索者。当然,从表面上看,加文是个基督教英雄,他通过拯球国王及其王国摹仿了基督。但是圣杯的传说还可以追溯到生殖力崇拜仪式,矛是阳性的象征,杯是阴性的象征,王土的贫瘠则是不育的象征。这是英雄必须加以克服的。因此,加文不过是作为寻找者的神话英雄的一个化身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险的神话可以说是唯一的英雄神话,因为,英雄的整个一生都可看作是对圆满境界的探求。加文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合一,但他的具体目标却是找回圣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探求是每一个人需要证明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某些神话英雄来说,探索的含义可推而广之指人的全部经历的范围。如耶稣与佛陀,他们都能超越人类的能力范围,为引导人类更为充分地实现自身而显现奇迹。
先知传教“先知”一词通常来说是指能预言未来的人。在原始宗教中,先知往往说的是那些受神的启示而传达神的旨意的人,他们介于神与人之间,兼有巫师、贤者与诗人的身份。
印度原始宗教中的先知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几世纪到佛教形成之前。这些先知的行迹大抵难以考察、他们的教义与诗文,由后人编成一部宗教文献与诗歌作品的总汇,称为《吠陀》。《梨俱吠陀》是《吠陀》中的主要著作,收诗一千零二十八首,反映了先知诗人的创世观点与自然,宗教、人生观点。
《奥义书》是《吠陀》中最后一部分,突出提出了作为宇宙本源的“梵”与作为个人灵魂的“我”的问题,主张世界万物是超言绝象的“梵”的产物,以“梵我如一”为最高人生目标。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斗争中,从诸沙门团体中产生了一批先知人物,开始了他们的创教传教活动。他们主要分为六大流派,佛教称之为“六师处道”。其中有一派叫“耆那教”,创始人为尼乾子·若提子,他原名筏驮摩那,耆那教尊之为“大雄”传说他出生于吠舍厘王族家庭,成年后结婚生子,二十八岁双亲俱亡,三十岁出家做沙门,专修苦行。有一段记载描绘了他经历的苦行磨炼:“四个多月来,无数种生物爬满他的周身,使他痛苦难忍。一年零一个月他没有脱下他的长袍。而后来这位贵人又脱下长袍,赤身裸体,他摒弃世俗,成为毫无牵挂的智者。尔后,他进入冥思境界,他双眼凝视距他一人之远的一块方地。许多人聚集在他周围,看着他感到无比震惊;他们摇撼他并向呼喊。他知道 (并弃绝)女人也混杂在人群之中,但他要反省而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再绝不能去过那种世俗的生活。他认识到自己要离弃所有的俗人(无论他或她是谁)。他不断地探寻,却不给出解答;他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二年后终而在一棵婆罗树下悟道。此后三十年内,他的足迹遍及摩揭陀、鸯伽、弥湿罗等地,到处传教,创建耆那教团,七十二岁去世。这位先知认为世界的本原由“命”与“非命”构成。命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精神,有“受物质束缚的命”和“不受物质束缚的命”两种形态。后者是命的本原状态,它无限清净与圆满,处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妙乐之中。“受物质束缚的命”,即是在三界中轮回不已的个体灵魂,普遍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乃至一切自然物中。命必须从被束缚的形态中挣脱出来,回归其清净、圆满的本原状态,才能解脱。非命是世界的物质性本原,它除了物质本身外,还包括物质存在的条件、时间、空间等。有一种称为“业”的“非命”非常细微,当命由于贪欲等原因,做出不符合耆那教道德规范的思想言行时,业就会包缠到潜藏于人体内的命中,犹如雨水通过漏房流到人的身上,所以称为“漏”。业一旦包缠在命上,就会依据业报轮回法则,使命在三界中轮回流转,这种作用称为“缚”。为了超脱轮回,首要是防止业漏到命上,这就需要把命保护起来,与业隔绝,称之为“遮”。遮的方法就是严格按耆那教的戒律生活规范行事。特别要禁止杀生。杀生所造罪孽最大,所得罪报也是大。但要获得真正解脱,必须设法消灭已经束缚命的业,这叫做“灭”。灭的方法是修苦行、作禅定等,苦行愈烈,解脱越彻底。
还有一个先知人物叫末伽黎·拘舍罗,相传他是个奴隶的儿子,出生在牛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