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因太粗心或太轻率地回答而亵渎了佛陀。事实上,我们根本贬损不了佛陀,但我们的语言却可能贬抑他的价值。佛陀的业已完全止息 「业尽」,他超越一切业,烦恼也已荡尽无馀,正是这个事实成就他的德望,令他声名远播。
圣人瞿昙已成为 sabbakammakkhayam…patto ,即是成功止息所有业的人, 这个消息传遍全印度,也遍及其他教派和宗教的拥护者,例如婆罗门波婆梨( Bavari )就派遣十六位上首弟子,向佛陀请法【译注一】或考验佛陀,因为圣人瞿昙已止息所有业的消息,令当时的印度人充满仰慕(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 525 页)。 佛陀成功止息所有业的德行传到每个角落,人们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现在的我们,对「佛陀止息了业」也要特别关注。
【译注一】依经集注(Suttanipata Atthakatha)所说,博学的婆罗门波婆梨(Bavari)
听到佛陀的名声,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到佛陀那儿求法,他们到达後就各各发问
,佛陀则一一为他们解答,全部问答内容即经集第五章彼岸道品(Parayana…
vagga)。如其中有位阿 多便问佛陀:「河流到处流,什麽能防御河流?什
麽能遮止河流?」佛陀回答:「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它们的防御,我说诸流
的防护,当以智慧来遮止。」後来他们都成为佛陀的弟子。
。。。。。。。。。。。。。。。。。。。。。。。。。。。。。。。。。。。。。。。。。。。。。。。。。。。。。。。。。。。。。。。。。。。。。。。。。。。。。。(22)「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佛陀曾谈到自己: 「如来住於空性殿堂( sunnata…vihara )」(泰本巴利藏第 14册, 226 页)。 这里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种当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这样对自己说:「如来安住於空性殿堂,每天都有无上的喜悦。」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於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
。。。。。。。。。。。。。。。。。。。。。。。。。。。。。。。。。。。。。。。。。。。。。。。。。。。。。。。。。。。。。。。。。。。。。。。。。。。。。。(23)「为什麽会认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空』的吗?」。。。。。。。。。。。。。。。。。。。。。。。。。。。。。。。。。。。。。。。。。。。。。。。。。。。。。。。。。。。。。。。。。。。。。。。。。。。。。。
其他宗教的信徒将会问你这个问题:「为什麽你要说这个充满着心、物及各种产品的世界是『空』的呢?」因为它们的「我」、「我所有」是空的,亦即心、物及各种产品都没有实体可被执着为「我」、「我所有」。佛陀强调一切皆空,除了指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意思。为什麽称有这种知觉的心为「空心」呢?
有段经文说:「贪、 、痴空就是真实的空,心空掉贪、 、痴,便是『空心』(无窒碍、无拘束、解脱自在)。」(泰本巴利藏第 30 册, 551 页)。
不论用什麽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贪、 、痴时,就可以说是「空心」。这里所指的不是什麽都不做的「空心」,例如人熟睡时,心也是「空」的,那情况像是一种真空状态,但若不去行动、不用心作事,就不是在修行佛法的「空」。「空心」并不属於这类「空」。
假如我们用功修行某种法门,直到心空掉贪、 、痴,即使只是一刹那,就可称为「空心」,这种「空心」可以渐次增进,直到「毕竟空」。 阿罗汉( arahant )完全处於「空」,次等圣人常常处於「空」,而凡夫偶尔也能处於「空」。
不论何时,只要心空掉贪、 、痴,当下就没有「自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空心」。
。。。。。。。。。。。。。。。。。。。。。。。。。。。。。。。。。。。。。。。。。。。。。。。。。。。。。。。。。。。。。。。。。。。。。。。。。。。。。。(24)「什麽是毕竟空?」。。。。。。。。。。。。。。。。。。。。。。。。。。。。。。。。。。。。。。。。。。。。。。。。。。。。。。。。。。。。。。。。。。。。。。。。。。。。。。
「毕竟空」称为涅 ( nibbana ),彻底地空掉「自我」的状态就是涅 , 这个可以用一句格言来说明:「涅 是至高无上的『空』」(泰本巴利藏第 31 册,632 页)。它是一种超越种种假相、独一无二的智见,见到涅 是至高无上的「空」,我们就能超越种种的假相。
涅 是至高无上的「空」,或至高无上的「空」是涅 。请记住:究竟圆满的空性
涅 。
。。。。。。。。。。。。。。。。。。。。。。。。。。。。。。。。。。。。。。。。。。。。。。。。。。。。。。。。。。。。。。。。。。。。。。。。。。。。。。(25)「什麽是涅 ?」。。。。。。。。。。。。。。。。。。。。。。。。。。。。。。。。。。。。。。。。。。。。。。。。。。。。。。。。。。。。。。。。。。。。。。。。。。。。。。
假如你遇见一个人,他坚持提出这个问题,你可回答:「涅 是不死的『界』(元素amatadhatu )。」 经典说涅 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会死亡,但只有这个不会死亡,因它是贪空、 空、痴空(贪欲灭尽、 恚灭尽、愚痴灭尽)。当痴空了,就没有「自我」,也不会执为「自我」,因此就「不死」。因为涅 是死亡止息之处,而被称为不死的「界」(元素),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止息之处。
。。。。。。。。。。。。。。。。。。。。。。。。。。。。。。。。。。。。。。。。。。。。。。。。。。。。。。。。。。。。。。。。。。。。。。。。。。。。。。(26)「我们谈到人满足於涅 ,所谓『满足』是什麽?」。。。。。。。。。。。。。。。。。。。。。。。。。。。。。。。。。。。。。。。。。。。。。。。。。。。。。。。。。。。。。。。。。。。。。。。。。。。。。。
我们佛教徒教导人不应该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但是所谓的「满足於涅 」又是什麽呢? 於涅 感到「满足」叫作「法欲」( Dhamma…raga )、「法喜」( Dhamma…nandi )。各位听到巴利语把「欲」( raga )和「法」( Dhamma )放在一起,也许有些惊讶。但我们必须了解,「法欲」中的「欲」不是那种对色、声、香、味、触等刺激的欲望,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满足更为满足。但在这里,是指对不死、涅 空性的满足。
现在我们惧怕并痛恨涅 ,不想去接近它,一听到它就摇头,因此不曾体验法喜、法欲或涅 喜、涅 欲,我们的欲望全指向官能性的色、声、香与味。假如我们对涅 的满足能相当於对色、声、香、味的满足,那就算是很平衡了,而後为超越痛苦所作的修行,将很容易进展。佛陀在这方面使用「法欲」和「法喜」这二个字(泰本巴利藏第 23 册,439 页)。
。。。。。。。。。。。。。。。。。。。。。。。。。。。。。。。。。。。。。。。。。。。。。。。。。。。。。。。。。。。。。。。。。。。。。。。。。。。。。。(27)这里必定要提出一个问题:
「涅 是在死後才能证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证得?」。。。。。。。。。。。。。。。。。。。。。。。。。。。。。。。。。。。。。。。。。。。。。。。。。。。。。。。。。。。。。。。。。。。。。。。。。。。。。。
寺院讲堂的教师或讲者只谈到死後才得涅 ,然而在三藏教典里,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说法。涅 另外有如下的说法:一是「现证涅 」(行者亲自体证的涅 sanditthika…nibbana ),一是「现法涅 」(此时此地的涅 ditthadhamma…nibbana)。在四色界定( rupa …jhana )和四无色界定( arupa…jhana )中,所经验的充满喜悦的意识状态,就是「现证涅 」或「现法涅 」。但现在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是获得涅 前的体验,它们拥有涅 的滋味,但是仍不同於真正的涅 。因为那种状况是不圆满、不究竟的,它们被称为「现证涅 」和「现法涅 」(泰本巴利藏第 23 册,475页)。
还有比这些更好的说法,在一次场合里,佛陀描述了贪、 、痴的止息,那就是「直接体证(sanditthikam),当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请大家一起来看(ehipassikam ),向内观照(opanayikam),智者亲自体证(paccattam veditabbam vinnuhi)」,这些措辞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能明了、感觉、体味到涅 ,而且可以呼朋唤友同来欣赏。如此清楚地显示他还没有死,而他的内心却已知道涅 的滋味。
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 「无取着般涅 」( anupada…pari nibbana ),它是现生自证的,「般涅 」是根除痛苦和烦恼(泰本巴利藏第 32 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