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68年,书生王韶向朝廷进献《平戎策》三篇,以渐次攻灭西夏。神宗1071~1073年启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实施「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成果显赫,而后王韶被贬。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谋伐西夏,大败。
【人民西北尽流离】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战乱流离失所。
【韶华虽好春光老】(陈曦试解)
「韶」:指王韶。「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春光老」:一语双关。首先是字谜,春光老——春天将尽——临近夏天——临夏,喻指兵临西夏;同时,「春光老」又与「韶华」相应,指王韶的「平戎策」,华而不实,不切合实际。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过的地面,台阶之地,亦指台阶。
本句指后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国内镇守宫廷就好了。
二、陈曦解图
图中亭子,暗喻「宋」字,亭盖代表「宀」宝盖儿头,下面木柱代表「木」,「宀」与「木」合为「宋」。
图中藩篱,喻指边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军进攻西夏,全军覆没。
三、文征解卦
卦为「贲」,音奔,下为离,指火;上为艮,指山。
「贲」卦为「争妍斗丽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业,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地变法图强,以及仓促攻伐西夏以雪旧耻。
「贲」卦大象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渐消,阴暗的力量扩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尽贬贤臣,小人兴起乱国之势;也合宋军欲灭西夏之象:起初连战连胜,不久全军尽丧。
「贲」卦运势为「表面风光内里空虚,必须充实自己,凡事踏实,按部就班」。王安石变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财成绩「极其显著」,是「表面风光」;宋军伐西夏,30多万大军声势赫赫——也是「表面风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敛财于民,腐bai官僚趁机盘剥,百姓倾家荡产者甚重,正是国力「内里空虚」。也是伐西夏之势:朝廷削弱武将权力,久不练兵,军事疲惫,各路元帅内部失和、扯后腿,都是「内里空虚」。
…………………………………………………………………………………………………
四、史实精要——「韶华虽好春光老」
1。西夏屡犯宋境,王韶献策平戎
西夏是黨项族人之地,唐朝末年,黨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有功,赐姓李,封为夏国公,成了当地的藩镇。960年北宋建立后削减藩镇的兵权,李氏不满。1038年,夏国公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陕、甘、宁、新、青、蒙的部分地带。初期西夏联辽抗宋,屡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战(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丧兵近万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战(在今宁夏隆德西北),宋先后丧兵数万。
1042年,定川寨之战(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军又败,丧兵万余人。
1044年,迫使宋承认西夏独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22万两/匹。
1067年,20岁的神宗即位后,启用王安石变法,欲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渐次剿灭西夏的战略战术,得到王安石的极力推荐。
2。战西北王韶连捷,拓疆土包围西夏
在对西夏问题上,王安石力排众议,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权处理前线军务。
1071~1073年,王韶实践了《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收复5州(今甘肃境内),招抚吐蕃部落30余万人,开拓边疆二千余里,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控制该地区的局面,形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
这是北宋开国结束割据以后,80年来最大一次胜利,宋神宗坚定了剿灭西夏的决心。王韶要求进兵西夏,神宗却拒绝了,并收了王韶的兵权,不久就彻底贬了王韶。奸臣谗言是一方面,神宗不愿王韶拥兵自重或许是本因――澶州兵变、陈桥兵变的教训,或令神宗心有余悸。
3。大举平戎,西北惨败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 变内乱,发动西北五路大军会攻西夏灵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东6万兵、6万余民夫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
种谔率9万余兵出鄜延;
宦官李宪总领熙秦7军共3。9万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汉步、骑兵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
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另诏吐蕃兵3万侧击凉州(今甘肃武威)。
5路军不设主帅,实际由皇帝遥控,做总指挥。神宗想凭借这50多万军民一举荡平西夏。
当时西夏垂帘听政的梁太后采用一老将军之计:坚壁清野,纵敌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败。
宋军长驱疾进,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断了粮道。十一月十九日,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宋兵营垒,宋军冻溺饿死者甚众。朝廷下令撤兵后,途中又遭到西夏军队袭击,大败而归,共约40万人丧生。
宋神宗并不服输。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横山一带筑城——这也是《平戎策》中的战略方案:「进筑」之法,作为蚕食西夏的桥头堡。徐禧选定了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认为永乐易攻难守,不宜筑城。徐禧不听,筑城毕,神宗赐名「银川寨」。
十余日后,西夏发兵30万攻永乐,沈括等人的战策都被否决,结果城被围,水源被断,「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馈运皆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乐城被攻破。此战,宋军将校、兵卒、役夫,及与宋并肩作战的外族军士丧生约20万人。
两番大败,北宋元气大伤。
4。「韶华虽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是不切实际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实践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统一指挥前线,而且,是对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当时已经腐bai了,机构臃肿,将士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重文轻武,文臣内斗,没有人和军队能执行《平戎策》的战略。后来神宗5路发兵伐西夏时,五路大帅内部还不合,两个宦官、一个外戚皆非将才,神宗总领兵权遥控指挥,怕将帅拥兵自重……
有华无实的《平戎策》,虚有其表的大宋王师,面对强敌焉有不败?
5。 王韶恶报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业时,焚杀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杀者有万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时,有时让他们「杀降羌老弱,他用人头数给部下以记功晋级」(见《宋史。王韶传》等书)。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节言动不常,颇若病狂状」,胸部生了一个恶疽。大夫来看病时叫他睁眼,韶曰:「安敢开?斩头截脚人,有许多在前。」后来恶疽溃烂,「洞见五脏而死」。
…………………………………………………………………………
五、史家之叹——变法功过显,是非两重天
如果医生给病人开的药,不对症,不适合病情,能因为药好,就说大夫是名医吗?--王安石的改革,实际上连「药好」都算不上。
史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
(1)历史主流派
用变法毒害百姓、助长腐bai、强兵反而大败的结果,把王安石定为北宋的「亡国元凶」,从宋到清几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这样评价。
(2)现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图》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后是王安石的同乡,这是重「乡贤」的传统。再以后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启超等,出于自
己「政 氵台」观点的需要。当列宁说出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红…
…朝的口径就一致了。‘文化大愅命’时期,王安石成了历史上「正确路
线」的 「亻弋
表」。改革开放后,王安石变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讲:王安石正确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
阝介 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了,王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这一刀切下去:实际也是改革者的司马光、欧阳修、苏洵、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划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
主「 阝介 级」的 「亻弋 表」。
(3)现代的反思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