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个投机钻营者的故事。纨绔子弟迪努通过后门谋得了一份美差。由于他
工于心计,巧于钻营,很快便青云直上,登上了御膳大臣的宝座。他整日花
天酒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然而好景不长。最后他终因抢劫他人财产而
锒铛入狱。总的来看,《新老土豪们》是一部具有一定水平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意通过这部作品来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恶有恶报。作者最大的成功之
处便在于成功地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特殊氛围。读了这部小
说,每个罗马尼亚人都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罗马尼亚小说。
亚历山德鲁·奥多贝斯库 (1834—1895),小说家和杂记家。他曾写过
两部历史小说《暴君米赫尼亚》和《吉亚日娜夫人》。但这两部小说由于情
… Page 75…
节简单,人物单薄,描写粗糙,并未在文化坛引起什么反响。使他名声大振
的却是他为作家康斯坦丁·科尔内斯库的《猎人手册》所写的序言——《伪
猪人日记》。这篇被称为“艺术万花筒”的奇妙文章涉及面极广,诗歌、民
间文学、雕刻、建筑、绘画、音乐等无所不谈,作者深厚的知识功底显而易
见。奥多贝斯库在《伪猎人日记》的开头以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
唯一的一次“狩猎史”。那次“狩猎”的结果是打死了许多小小的麻雀。紧
接着,他将笔锋转向了辽阔的巴尔干平原、兴旺的乡村酒店、丰富的民间习
俗、奔放的山洞壁画。尔后,他又在文中穿插介绍了拉马丁、拜伦、席勒、
缪塞、果戈理、屠格涅夫等外国大作家和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作者在文中海
阔天空,谈笑风生,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伪猎
人日记》开创了罗马尼亚文学评论史。因一篇序言而一举成名,这在文学史
上并不多见。奥多贝斯库却成了这样的“幸运者”。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罗马尼亚戏剧史拉开了帷幕。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
列亚德和阿萨奇不畏艰难,分别在布加勒斯特和雅西组织演出。最初上演的
大多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伏尔泰、莫里哀和拉辛等人的剧作。
阿列克桑德里、科格尔尼恰努和内格鲁兹于1840年共同领导雅西国家剧
院后,更注重戏剧的艺术性和民族性。阿列克桑德里曾反复强调“戏剧不是
玩偶,而是艺术”。他们除了上演法国优秀剧目外,还亲自命笔,撰写剧本。
阿列克桑德里创作的讽刺喜剧《吉利查太太在雅西》(1850)和《吉利查太
太在外省》 (1852)上演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一直是剧院的保留节目。多才多艺的著名作家哈西德乌(1838—1907)
也写了《勒兹万和维德拉》(1867)等富有新意的剧本。卡拉迦列·米洛等
一批专业演员和戏剧家的涌现更使罗马尼亚戏剧锦上添花。
科斯塔凯·卡拉迦列(1813—1877)是罗马尼亚大戏剧家依昂·卢卡·卡
拉迦列的叔叔。他曾上过表演学校,当过演员,后又长期担任过雅西国家剧
院的导演。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剧本《愤怒者》。之后又有《莱奥尼尔》
(1841)、《摩尔多瓦的一次排练》(1944)等剧本问世。其中《摩尔多瓦
的一次排练》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作者有意识地在剧中摆脱法国戏剧的影响,
增加了许多民族色彩,使观众观看时感到亲切和清新。评论界认为这部剧作
对了解罗马尼亚戏剧的起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马太依·米洛(1814—1896)从小便酷爱表演艺术。十岁左右开始演员
生涯。1840年到法国研究戏剧艺术,结识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法国演员。回国
后,担任过剧院经理。他积极组织演出,不断丰富剧目,努力培养演员。他
成功地组织上演了阿列克桑德里的剧本并因在剧中反串女主角吉利查太太而
成为戏剧史上一段佳话。米洛在翻译、改编法国喜剧的同时,开始了剧本的
创作。他的最出色的剧本《巫婆赫尔卡》(1848)是罗马尼亚第一部轻歌剧。
该剧熔音乐、民歌、舞蹈、婚礼习俗为一炉,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罗马尼
亚乡村生活的画面,被誉为“具有神奇魔力的轻歌剧”。米洛的一生同戏剧
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演出许多戏,译过许多戏,写过许多戏,戏剧艺术成为
他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因其在罗马尼亚戏剧史上所起的先锋作用,米洛享
有“罗马尼亚的莫里哀”的美称。
… Page 76…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1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罗马尼亚文学中,文学团体“青年社”发挥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青年社”于1863年在文化名城雅西成立。举办文学和哲学讲
座、组织文学朗诵会、开展文化讨论、编辑文学报刊是该社的主要活动内容。
“青年社”于1867年创办的《文学漫谈》杂志很快便成为最负盛名的文学刊
物之一。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作家都为它撰过稿。“青年社”积极探寻真理,
努力发掘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重视民间文学的精华,反对在文学中使用晦
涩难解或学究气十足的语言,主张文学语言的纯朴化。所有达一切都有力地
推动了罗马尼亚文学的发展。
谈到“青年社”,总会不由得使人想起马约雷斯库这个名字。文学评论
家、美学家和政治家蒂图·马约雷斯库(1840—1917)一直是“青年社”的
核心人物。他曾先后在维也纳、柏林和巴黎上完中学和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
学位。回国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校长的职务。他的政治生涯曾
一度将他推上内阁大臣和首相的高位。
马约雷斯库主持“青年社”的工作后,遂以《1867年以来的罗马尼亚诗
歌探讨》、《罗马尼亚诗歌和散文的新方向》、《卡拉迦列先生的喜剧》、
《爱明内斯库及其诗作》、《自相矛盾》等论文奠定了“青年社”的文化、
文学和美学思想基础。这些论文在文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马约雷
斯库和“青年社”的声望也与日俱增。马约雷斯库是罗马尼亚第一位将艺术
同科学清楚地区分开来的论论家。他认为艺术不同于科学、伦理学、历史和
政治。科学通过抽象概念反映自然的本质,探寻客观规律。艺术则表现人们
对自然的主观理解。艺术不能和概念同日而语,艺术意味着热情和感觉,而
这些都是永桓的。美是艺术的基础。在谈到文学作品和读者的关系问题时,
马约雷斯库指出,文学作品能把读者带入“理想的境界”,使读者摆脱私欲,
忘却自我,从而间接地对读者产生深刻的伦理影响。马约雷斯库还特别强调
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是根本所在。他的文艺观为他赢得无以数计的知音,
同时也给他树起相当一批的论敌。文学理论家盖理亚就同马约雷斯库进行过
长期的、激烈的论争,指责他宣扬“为艺术而艺术”。
马约雷斯库对罗马尼亚文学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便在于发现并培植了一批
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家:爱明内斯库、卡拉迦列、克莱昂格、斯拉维奇、科什
布克等、他们以辉煌的天才为罗马尼业文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文学史家们
索性将这一时期称作“经典作家时期”。
2
他常常独自站在菩提树下,翘首凝望遥远的星空。从他那略带忧伤的表
情中流泻出的美丽的孤独打动了星星,打动了湖水,打动了摇曳的树林。于
是,一缕飘忽的萧声为他传来了缪斯的问侯;干是他顺手拿起一根树枝,在
大地上写下了一行行浪漫的诗句……
他就是米哈依·爱明内斯库。
爱明内斯库1850年1月15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博托夏尼一个小业主家
… Page 77…
庭。由于家中藏书丰富,他从小就喜欢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伏尔泰等文
学大师的作品。人们常常看到他手捧一本书,或倚着白扬树,或坐在山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