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夕的波兰王国为背景,描写波兰地主勾结沙俄占领者对农奴的残酷压迫,歌
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农民革命者的
形象,如主人公德尔卡奇,他受法国大革命和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
响,认为沙皇政府不是农民的,必须废除法律闹革命。这部作品是针对斯沃
瓦茨基的诗剧《科尔迪杨》写的,斯沃瓦茨基笔下的贵族主人公虽然孤军奋
战,表现软弱,但还是一个革命者,可是克鲁奇科夫斯基对贵族领导的十一
月起义却持否定的态度,他把起义的领导者写成是一群事到临头不知所措的
盲动主义者,因为他们领导不力,没有提出和解决农奴解放的问题,才寻致
起义的失败。
1933年,由海仑娜·博西谢夫斯卡(1883-1978)等一批作家提议,成
立了“城郊文学社”。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但他们的创作有共同
的特点,就是大都以波兰城乡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
反映了三十年代城市产业工人在国内外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和经
济危机中产生的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反映了农民不堪国内的贫困生活,离乡
背井,去国外谋生的情况,揭露了希特勒法西斯对波兰独立的威胁。
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也占主导地位。早在1916年,一批有才华的青
年诗人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伊瓦什凯维奇和老诗人斯达夫等一起创办了
一个大学生杂志《为了艺术》,后来他们又办月刊《斯卡曼德尔》,并以“斯
卡曼德尔”为名结成诗社。这个诗社没有统一的思想纲领,他们早期的作品
单纯追求形式,有唯美主义特征,后来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莱奥波尔
德·斯达夫 (1878-1957)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创作,他这时期的
诗歌虽然没有更多地接触现实,但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劳动以及仁爱无私的美
德,表现了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1984
-1980)这时期的作品热衷于写孤独的个人,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悲观失望的情绪。
尤利杨·杜维姆(1894-1953)是这时期的著名诗人,出身于一个公务
人员的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窥伺上帝》(1918)、《跳舞的苏格拉
底》 (1920)、 《第七个秋天》(192)、《血语》(1926)、《黑林村纪
事》 (1929)、《吉卜赛的圣经》(1933)等。杜维姆早期的诗歌表现了他
对大自然和青春美的热爱和追求,充满乐观主义情调。在独立后的波兰,他
的诗中常出现被残害或者精神失常的人的形象,象征一个病态的社会。二十
年代末,杜维姆逐渐洞察现实中的贫富不均,阶级对立,穷人永远处于饥寒
交迫,可是那些银行家和交易所的经纪人靠敲诈勒索,投机取巧却大发横财,
诗人指出他们背叛了他们祖先在法国大革命中表现的革命民主精神,成了堕
落的市侩。在三十年代发表的诗歌中,他对那些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榨取人民
血汗的战争狂人和不顾国贫民困,终日寻欢作乐、挥霍无度的统治者作了无
情的讽刺。杜维姆的诗歌激情饱满,内涵深邃,他还善于运用丰富的民间语
言,刻画鲜明的形象。
安东尼·斯沃尼姆斯基(1895-1976)出身于华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在诗集《十四行诗集》(1917)和《黑色的春天》(1918)中,描写了个
… Page 26…
人生活中的痛苦经历,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怀疑,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揭露
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在诗集《没有格子的窗》(1935)中,他深刻地指出,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在生产过剩时,为了维持商品的价格,
他们把粮食和棉花烧掉,把咖啡抛入海中,可劳苦大众却只能活活地饿死。
他还预示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会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在两次大战之间,
斯沃尼姆斯基还写过剧本、小品和政论。他的喜剧《家庭》对法西斯主义的
种族岐视进行了讽刺,在希特勒法西斯侵占波兰期间,这出戏在华沙上演,
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欢迎。他的小品和政论文也表现了他为保卫人民的民主和
自由而斗争的思想。
由革命诗人弗瓦迪斯瓦夫·布罗涅夫斯基(1897…1962)、斯坦尼斯瓦夫·雷
沙尔德·斯坦德(1897-1939)和维多尔德·万杜尔斯基(1891-19370)在
1925年联合出版诗集《三声排炮》,标志着两次大战之间革命诗歌流派的产
生。稍后参加这一流派的还有艾德瓦夫德·希曼斯基 (1907…1943)、卢齐
杨·辛瓦尔德(1909—1944)和布罗诺·雅显斯基(1901…1939)等。他们的
诗歌继承了十九世纪末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创作的传统,其中以布罗涅夫斯基
的成就最大。布罗涅夫斯基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学校里的秘密爱国组
织,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加入波兰共产党,
他把诗歌创作当作武器,同资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早在他发表的第一部诗集《风车》中,他就站在革命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社
会表示了强烈的反抗。五月政变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布罗涅夫斯基
面对现实喊出了“我不向这个世界投降”,在诗集《城上的烟雾》(1927)
中,他明确表示要使他的诗“成为战斗中飘扬的旗帜”“大风中举起的火炬”。
在《革命者之死》一诗中,他为一个被杀害的共产党员进行悼念,把为了人
类美好未来而战斗看作革命者的幸福和理想。在长诗《巴黎公社》(1929)
中,诗人通过再现法国无产阶级流血斗争的光辉历史,热情歌颂了工人阶级
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布罗涅夫斯基战前创作的这些诗歌生动地记载了波兰
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工农群众各个时期的战斗生活和历史,反映了他的无产
阶级世界观。他的诗歌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在人民群
众中流传很广,对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工农革命运动,起了鼓舞和推动作用。
二十年代初,波兰诗坛上还出现了先锋派,也叫未来派。这个流派在创
作上要求抛弃一切现实主义的诗歌形式和大众语言的语法形式,创作所谓新
的诗歌,新词和新的句法。诗人们提出在作品中描写“机器的轰鸣”,说这
是“先进的文化和文学”。这些作品的造句不合习惯的语法规则,但是它们
歌颂了二十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诗人们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
步,必将创造一个正义美好的世界。属于先锋派的诗人有尤利杨·普日博希
(1901-1970)、尤泽夫·切霍维奇(1903-1939)和斯担尼斯瓦夫·卞达
克(1909-1964)等。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戏剧创作中,以韦特凯维奇和贡布罗维奇为代表的荒
诞派戏剧影响最大。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奇·韦特凯维奇 (1885—1939)
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为他的荒诞派剧作构建的理
论是:世界充满了罪恶和灾变,剧作家为使观众获得所谓“形而上的满足”,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自由地创造一个荒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既改变自
己,他又被别人改变,被世界改变,因此他的荒诞剧的理论是以灾变论为基
础的。在他的剧作 《水鸭》(1922)和《小庄院里》(1923)中,写的都是
… Page 27…
乱淫和仇杀的题材,展现了这个罪恶的世界。在《母亲》中,他甚至塑造了
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的典型,主人公列昂既是一个骗子、吸血鬼,又是一个
外国的间谍、刽子手。在这些剧中,韦特凯维奇构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情节,
都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在 《鞋匠们》这出戏中,韦特凯维奇还接触到了
阶级斗争和革命的主题。照他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除统治者的腐朽没落
外,革命也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把戏,既然这些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都
失去了价值,这个世界就无法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