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就绪后,贝尔就让他的助手到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去,然后对着
送话器大呼起来:“听见了吗?”他的助手喜不自禁地,也对着送话筒高呼
着:“听见了!贝尔,我听见了!”
电话就这样来到了世界上。
电视的由来
电视是集体创造的结晶。如旋转盘机械扫描象素的传送电信号方法,是
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于1884年设计成功的。阴极射线管和电子扫描的
电视显像管,是德国科学家布劳恩 1897年发明的。三极管是美国电气工程
师李·德·福雷斯特 1906年发明的。同年,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罗伯特·里
埃本,设计出放大用的电子管。D·A·罗桑斯基1910年制成了电视屏幕。俄
国电视开拓者兹渥瑞金1923年发明了光电摄像管。特别是被世人称为“电视
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集全世之大成,从1924年到1930
年集中进行了电视研究,直到荧光屏上出现图像。1936年11月2日,在英
国伦敦北区亚历山大宫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尔后,法国、美国、前苏联、德国、日本相继建立电视台。我国最早的电视
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是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的。
电脑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厄厄阿克”是1945年在美国发明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工学院同阿伯丁弹
道研究实验室共同负责,给陆军提供弹道表。这项任务困难而紧迫。每一张
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一个熟练的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机计算一条飞行时间
是60秒的弹道,要花20小时。从战争一开始,阿伯丁实验室就聘请了200
多名计算员从事这项工作,就是这样,有些弹道表也要计算两三个月。
面对这种情况,莫尔电工学院的莫希莱在 1942年 8月写了一份《高速
电子管计算装置使用》的备忘录。它实际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初步方案。这
个方案引起军方重视。同时,还特别引起了研究生埃克特的兴趣。美国军械
部要求莫尔电工学院草拟一个制造电子计算机计划报告。1943年4月这个报
告拟好,只过一周就得到批准。6月5日,莫尔电工学院和军械部签订了合
同。这台电子计算机取名叫“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英文缩写是ENIAC。
承担研制的莫尔小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集体。24岁的埃克特担任总工程师。
莫希莱是个30岁的物理学家,他提供了电子计算机总体设想。
1945年底这台计算机制成,1947年运到阿伯丁。这样,在军方的支持下,
… Page 30…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了。
电子计算机问世后,发展十分迅速。它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每秒运算几
千次提高到每秒运算几万次甚至上亿次。计算机的基础器件已经历了“三代”
更新: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集成电路
计算机,现在已发展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随着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扩大,它正向着巨型、微型、网络、智能、模拟方面发
展。
苹果电脑的由来
本世纪70年代初,微型电子计算机(微电脑)问世,因为它具有功能齐
全,小巧灵便的优点,吸引了一大批爱好电子技术的青少年。在美国西部加
利福尼亚州的电子计算机大本营硅谷附近,一个叫做卡帕提尼的小镇上有两
位年仅十八九岁的电子迷。年纪稍大一点的叫史蒂夫·乔布,他一边在农场
的苹果园里帮工维持生计,一边又在大学读书。另一个叫史蒂夫·沃兹奈克,
他们都是电子技术的业余爱好者。
1974年,当地的一些电子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亲自动手制微
电脑的俱乐部。乔布和沃兹奈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他们把乔布父亲的一间
废汽车库充当工作室,开始试制微电脑。他们先将微处理器试装成一台单极
微电脑,然后将它和电视机、键盘连接组合成一套微电脑系统。操作者只需
在键盘上按键,电视屏上就会显示出文字和简单的图形,这项成果在俱乐部
内受到了欢迎。接着他们又试装了一小批公开出售,没想到一下就被订购了
50台。于是,这两个年轻的人便办起了微电脑公司。
为了纪念乔布在半工半读的岁月里曾在苹果园工作过,他们便把这种新
型的微电脑命名为“苹果II型”,而最初试制的微电脑则被称之为“苹果I
型”。
静电复印机的由来
静电复印机改变了过去以摄影为中心的复制方法,干板可以反复使用,
几乎适用于任何纸张,所有程序都是干式的。静电复制的发明者是美国的卡
尔森。他1930年进入贝尔电话研究所。后来,作为专利代办人进入马罗礼公
司。这时起,他就想研究新的复制方法。他的独特之处是,他在发明新的复
制方法过程中,详尽地查阅了过去有关复制技术的文献。在约4年的时间里,
他坚持不懈地去纽约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柯达公司等单位研究的技术,
全部与他的发明方向不同,他认为不会获得成功。他确定了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光电效应”;二是“电解效应”。后者困难较大,因为要用很多电力。
卡尔森吸收了过去的一切技术成果,到 1937年,他提出了电子摄影法的基本
方案,在美国获得了三项专利,可是要做成实际上复印机械还必须经过漫长
的岁月和艰苦的努力。因此他把自己的方案委托巴特尔研究所去实现。结果
巴特尔研究所产生了两项重大发明:涂硒的高真空技术和电晕放电线,为静
电复制的实现开辟了道路。1946年哈罗德公司注意到了这个新复制方法,从
卡尔森和巴特尔研究所接收了一切专利,继续研究,1960年终于制成了商
品。
… Page 31…
磁带的由来
世界上开始设想研制磁性录音带可追溯到1888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奥伯
林·史密斯用含有钢粉的纤维丝带记录和重播声音。12年后,丹麦物理学家
瓦尔德马·波尔林用钢丝进行了同样的尝试,但效果均不佳。
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勒梅尔用铁粉涂在纸带上进行了试验,因纸带太
脆也未获得成功。
到1932年,德国的BASF公司自行研制乙酰纤维带,首次将纯铁作为乙
酰纤维带的磁化敷层,而后又采用氧化铁作为磁化敷层。于是,在1934年,
世界上第一条录音磁带宣告问世。
1945年,德国的应用技术开始崛起,同年大型盘式录音机问世。到了1963
年,盒式录音磁带设计宣告完成。1966年,BASF公司开始生产盒式录音磁带。
迷你型激光唱机的由来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消费者对音响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盒式磁带收录机已远不能满足音乐爱好者对高品质音质的要求。激光唱
机(CD)应时而生。1987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便携式数码音响技术产品—
—迷你型激光唱机 (MD),作为袖珍式盒式磁带收录机的换代产品。MD为防
止意外碰撞或震动,设计了一种电子防震系统,防止唱头跳音,使放音过程
保持完整;并设置了储存记忆功能。唱头读入数码信息到唱机释放声音之间
有3秒间隔,使移位后的激光唱头有时间找到正确位置,使音乐连续播放。
MD唱片的放音时间与CD唱片同为74分钟,为将直径12厘米的CD唱片
中数码信息存放到直径为6。35厘米的MD唱片上,技术人员实施了数码剪辑
技术,除掉了人耳难以辨别的和一些次要数码信息。经测定,只有不到 2%
的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这种细微的差别。
立体声音响的由来
听立体的音响是1